搜索
   登录

目录

马克思主义在遵义的传播
所属图书:《遵义史话》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1035字

马克思主义在遵义的传播

清末民初,新学在遵义迅速兴起,加之开办书局、出版白话报纸,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新制学校是传授新思想的温床,学校总是历次爱国运动发源之地,学生总是爱国潮流的先觉力量。每一次运动既是接受新思想的结果,同时又为新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在遵义引起的强烈反响即如此。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遵义地区逐渐得到传播,遵义当时的最高学府遵义中学校是最为活跃的区域。此校前身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成立的遵义府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更名遵义中学校,1925年改建为黔北十县联立中学,1926年更名贵州省立第三中学。名称数变,进步传统却一以贯之。

(注: 赤水之江书店旧址)

进步书刊是马克思主义在师生中传播的主要载体。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向导》《每周评论》等刊物源源不断地进入学校,在京、津参加过五卅运动的杜叔机、庹俊生、朱穆伯和留法勤工俭学的刘菘生等教师,向学生讲授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1930年在北京加入共产党,后又回母校执教的余正邦,将鲁迅、郭沫若的短小诗文编入教材,给进步学生讲解《唯物史观ABC》《政治经济学入门》,指导学生通读鲁迅、郭沫若、茅盾、蒋光慈等革命作家的作品;图书管理员谢树中也主动将上述作品和前苏联小说《铁流》等推荐给学生。

进步文化活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传播手段。黄齐生、李培荪先后任校长期间,采取其他进步措施的同时,倡导编演新剧。20世纪20年代即投身革命的佘万能(陈沂)、蔡仁元(韩念龙)、周国恩(周林)、雍文涛、余正邦、萧之亮等即为新剧编演的积极参加者。学生何恩余(石果)在余正邦、谢树中等影响下组织的“遵义三中学生文艺研究会”,即为1935年欢迎红军进城的“红军之友社”的前身。

遵义城内,1931年,中共党员周守如创办的“三八女子职业社”,雍文涛创办的“遵义书店”,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阵地。

赤水是马克思主义在遵义传播的又一个活跃区域。1928年,四川合江中共党员梁业广等就在赤水开办“贫民夜课学校”。1930年余正华创办了出售进步书籍的“之江书店”。1931年,北方左联领导人段雪笙回故乡赤水暂住,组织当地进步青年20多人建立进步文学社团“流波社”,编出了期刊《流波》《少年大众》和《寒夜之华》。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遵义,受到遵义人民的热烈欢迎,这与马克思主义在遵的传播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密不可分。

遵义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