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官兵血肉筑长城
抗日战争时期,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厮杀中,参加军队、走上前线的遵义人,或在正面战场,或在敌后战场,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许多重要战役战斗,如淞沪抗战、忻口战役、南京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大会战、长衡会战等,都有遵义健儿的英姿,特别是震惊中外的松山战役,遵义籍官兵更建立了特殊功勋。
日军在滇西怒江两岸构筑的“松山防线”,阻断了滇缅国际通道,我军久攻不克。1944年夏,多数官兵为贵州人的第8军奉命继续进攻,军长何绍周调103师309团担任主攻。挖地道炸毁日军碉堡后,前线指挥官王光炜、团长陈永思、副团长周志成分别率领敢死队发起冲锋,白刃肉搏,攻克主阵地,鏖战竟日,第8军全歼日军第56旅团3000多人,打通了滇缅国际通道。王光炜是遵义老城人,陈永思是绥阳人。
(注: 102师台儿庄巷战场景(1938年))
抗日战争中,以贵州人为主体的部队有10个陆军师,其中6个师的正副师长曾经为遵义人担任,有的师是以遵义人为主体组成的。这6个师是:85师,师长先后为陈铁、陈德明,皆遵义县人;82师,绥阳县人吴剑平1944年任师长;102师,师长柏辉章,遵义县城人;103师,桐梓县人何知重任师长,后升任86军军长;121师,绥阳县人吴剑平任师长,后升任86军副军长;新编第8师,桐梓县人蒋在珍任师长,遵义县城人朱振民任副师长。其他多支部队中,也有遵义籍的官兵,也有担任要职者,如第4军军长沈久成为遵义县人,22集团军陆军中将刘端裳(字莘园)为仁怀县人,104师师长张涛为绥阳县人。
抗战期间,不少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先后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新四军,随军参加抗战。据不完全统计,仅遵义县1936年至1940年就有陈淑蓉、尹维、罗茜等35人。1935年,遵义地区有四五千人参加红军,随红军北上抗日,虽有不少人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倒下,仍有不少黔北子弟胜利到达陕北继而走上抗日前线。早年外出投身革命的遵义志士谢丰、陈沂、韩念龙、周林、雍文涛、郑代巩、贾若瑜、秦川、伍嘉谟等,也都驰骋在抗日的疆场上。
走上抗日前线的遵义籍军人,有的是征召入伍的,有的是志愿投军的。据1947年出版的《贵州统计年鉴》,1937年至1945年这8年间,遵义应征入伍者占全省五分之一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总数不少于15万人。多批志愿参军者,有的数以百计,有的仅几人,不论人数多少,都受到当地热烈欢送。据不完全统计,各县共有约700人。组成志愿兵团出征的,一个出自湄潭县,两个出自凤冈县。1939年7月15日,湄潭第四区(茅坪)区长唐慧益请缨抗日并组织51人的队伍开赴前线。1939年7月,凤冈县县长陈势涛请缨抗日获准,1940年2月25日率1500多凤冈儿女走上抗日前线;1945年2月10日,春节前夕的腊月二十八,28人组成的“凤冈抗日青年军”又踏上征途。
八年抗战中阵亡的遵义官兵,据遵义市民政局10县(缺湄潭县、习水县)不完全统计,为1429人。留下遗书即壮烈殉国的团长刘眉生,面对日寇刺刀宁死不屈的八路军女战士陈淑蓉……,无数英烈的英雄气概永远光耀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