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人贡丹砂与采砂炼汞
西周时期,周成王在成周盟会,各方诸侯携特产贡献于朝,盛况空前。西南地区濮人(今仡佬族先民)献给周成王的贡品为丹砂(《逸周书·王会》:“成周之会……卜人以丹沙”)。自此,丹砂成为黔北地区的主要贡品之一。
丹砂又名朱砂、辰砂,是汞的硫化物矿物,呈朱红色。古代宫廷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朱批、涂料、化妆品、炼丹炼药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濮人就善于以丹砂炼汞并以朱砂为贡品。到了汉代,牂柯郡仍以丹砂著名。至隋唐五代时期,丹砂一直作为贡品送到京师。宋、元、明时期,婺川(今务川)、铜仁等地成为中国丹砂水银重要产地和进贡地。明嘉靖《思南府志》对此有记载:“婺川有坑砂之利,商贾辐辏,人多殷富……。”“岁额水银一百六十斤入贡。”到了清代,全国产汞约1000吨,贵州产量为900吨,占全国产量的90%。
(注: 务川朱砂矿)
务川是丹砂的重要产地,有“丹砂古县”之称。2007年,务川大坪汉墓出土的朱砂,是现存的最早实物。朱砂作为陪葬之物,说明最迟在汉朝时期,务川即有大量的丹砂开采和冶炼。隋大业十年(614年),黔中太守田宗显在务川大坪境内开办朱砂、水银二厂;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婺川曾设水银局管理水银的冶炼;1952年建成地方国营婺川汞矿厂,时为贵州第二大汞生产企业。务川朱砂采冶遗址群主要位于大坪镇,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主要的朱砂水银采冶遗迹有:红夜壶洞遗址、三坑汞矿遗址、瓮溪桥及板场水银场税课局遗址、务川国营汞矿矿部等现代工业遗址。三坑汞矿遗址有废弃矿井100多个,冶炼遗址上千处,废矿渣堆积最厚处达10余米。这些遗址从汉唐一直延续到现当代,令人叹为观止。
明嘉靖《思南府志·风俗篇》生动地记载婺川“采砂为业”的情形:“婺川有板场、木悠、岩前等坑,砂产其中。坑深约十五六里,居人以皮为帽,悬灯于额,入而采之,经宿乃出。所得如芙蓉箭镞者为上,生白石上者为砂床,碎小者为末砂。砂烧水银,可为银砂,居人指为生计。岁额水银一百六十斤入贡。而民间贸易,往往用之比于钱钞焉。”
务川流传着宝王祭拜习俗。宝王是仡佬族先民,传说因其献丹砂于周武王而被封为“宝王”,后被仡佬族人尊奉为“宝王菩萨”并形成宝王祭拜习俗。大坪镇龙潭村仍存留宝王庙遗址,仡佬人采砂炼汞要先敬宝王菩萨。宝王传说以及麻阳人、寻找朱砂窝等传说,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务川丹砂开采历史的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