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董酒创制
所属图书:《遵义史话》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612字

董酒创制

在清末,遵义市北郊董公寺一带酿酒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有酿酒小作坊十多家,其中以程氏作坊所酿之小曲酒最为出名。1927年,程氏兄弟分家后,程明坤专事酿酒业。他先后到茅台、鸭溪、金沙等地探访,请来酒师精心研制。同时,广征民间制曲配方,研制新曲,但屡遭失败。转而从研究中药药性入手,经多次试验,选用100多味中药,形成制小曲的“百草单”(后名“蜈蚣单”),制大曲的“产香单”;并在家宅内外建大小窖池多个,以猕猴桃藤之汁和白泥建池。终于在1929年酿造出具有独特风味的“董公寺窖酒”。1942年,正式命名为“董酒”,成为地方名产。董酒小曲小窖制取酒醅,大曲大窖制取香醅,酒醅香醅串蒸而成,其工艺简称“两小、两大、双醅串蒸”。当时董酒产量很小,最高产量未达八吨。因种种原因,酒坊在遵义解放前夕倒闭。

1957年,为恢复董酒品牌,中共遵义市委委托遵义酒精厂试制董酒,在市郊董公寺原程氏酒坊旧址试制,由程氏后人担任酒师。1958年,董酒样品送专家鉴定,国务院总理办公室批示:“色、香、味均佳,建议地方政府恢复、发展。”市财政局随即拨款在酒精厂建董酒车间。在政府的扶持下,董酒生产快速发展,质量稳步提高,1964年达到年产董酒80吨的生产能力。1961年被评为贵州名酒,1963年参评全国第二届评酒会,进入中国八大名酒之列,荣获金奖。董酒以其独特的工艺与独特的香型,成为中国白酒五大香型(现在发展为10多种香型)之一“董香型”的代表。

遵义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