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盛世”
南宋播州安抚使、播州杨氏第13代统治者杨粲当政时期,播州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相对稳定,财富日益增多,史称“播州盛世”。
杨粲生活在南宋中期,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承袭播州安抚使职。其时,宋、金之间战事频繁。开禧二年(1206年)四月,宋军统帅、四川制置使吴曦叛宋投金。杨粲反对分裂,出于维护国家统一,决心出师配合宋将讨伐吴曦。兵未启行,吴曦已被部下处死。叛乱既平,杨粲遂献战马300匹、黄金白银上万两,以助边防之用。杨粲还使已分裂7代之久的播州上下州重归统一,扩大了播州疆土。
(注: 杨粲墓南室石刻)
杨粲掌播州30年左右。实施宽简治政,寓兵于农,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同时,振兴文教,重视建设。创修儒学、琳宫、梵刹、桥道多处,至今尚存的普济桥(俗称高桥),即是其中之一。杨粲及杨价、杨文祖孙三代均“留心文治”,使播州出现了较浓的读书风气。原来朝廷设科取士没有播州的名额,杨价提出申请,得到“岁贡士三人”的指标。嘉熙二年(1238年)播州才有机会考出了第一位进士冉从周,被称为“破荒冉家”;随后36年间,又接连中了7位进士,出现人称“播州八进士”的盛况。
晚年,杨粲作《家训》10条刻于石上,以示子孙。内容为:“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佞,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明朝大学士宋濂称赞此家训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至理名言。
所谓“盛世”,是指社会兴旺发达的景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数十年甚至几辈人的努力积累,而其消失却可以在历史瞬间。“播州盛世”维持了多久,还待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杨粲身后300多年,杨家世袭的播州就毁灭在他的后代杨应龙手上。
杨粲殁于南宋绍定(1228~1233年)间,葬于皇坟嘴(今红花岗区深溪镇永康村境内)。杨粲墓规模宏大,石刻精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