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中的遵义人
1930年9月,继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半年之后,北平也成立了左翼作家的联盟组织,即“北方左联”。“左联”是中共北方局领导的革命文学界的组织。左联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到很大作用。参加北方左联的遵义人,有段雪笙、秦川、陈沂、萧之亮、詹健伦等。
段雪笙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黔北及贵州早期的共产党员。在上海活动期间,与鲁迅多有接触,《鲁迅日记》中有多处“雪笙来”的记载。按照党组织的安排,段雪笙于1930年9月在北平组建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北方左联”),并任北方左联党团书记。创办文艺刊物《前哨》《北方文艺》,争取和团结进步知识分子。他的文艺作品有小说《两个不幸的友人》《女护士长》《黄浦江边》《林康节》,书评《不走正路的安德伦》,诗歌《一颗会唱歌的心》。1946年病逝于四川南溪。
陈沂,原名佘万能。1929年在上海投身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1937年间在北平和上海从事革命文化活动,任北方左联候补执行委员、北平学联执行委员、北方左翼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河北省反帝同盟党团书记等职。鲁迅在北平探望母亲期间,亲自安排了在中国大学的讲演。《鲁迅日记》中有“得佘余信”“复佘余信”的记载,佘余即是其化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长、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2002年病逝于上海。出版著作有《五十年一瞬间》《文艺杂谈》等。
秦川,原名苟克宽。1931年参加段雪笙回乡组织的“流波社”,1934年去北京求学,1936年加入北方左联,任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刊物《榴火》文艺主编,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月转为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到中宣部工作,后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社长。2003年病逝于北京。
萧之亮,1926年考入上海大陆大学,开始投身革命。1932年6月赴北平就读国民大学,得陈沂引见,加入北方左翼文化总同盟,任总同盟常委、组织部长,兼剧联组织部长。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5月,南下到杭州与叶乃芬、王植之等组织杭州左翼作家联盟小组。10月赴上海,参加上海剧联党团,任组织部长,分管春秋剧社。不久,任上海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并与聂耳、王汝恒组成上海左翼音乐家联盟小组,任组长。后经党组织通知离开上海,在贵阳组织沙驼剧社,宣传抗日救亡。他致力于话剧创作和编导,编演的话剧剧本有《生路》《衬衣》《小棉袄》《二升米》《彻底消灭》等。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贵阳师范学校、贵州省教育厅。1981年病逝于贵阳。
詹健伦,1930年左右就读北平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参加北方左联、北方教联的革命活动。1933年赴抗日前线张家口参加冯玉祥、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任《老百姓报》编辑,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5年回乡从教,同时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遵义解放后,长期担任遵义四中校长。2001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