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田与松坎古堰
唐末经五代至宋初,播州地域开始兴建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至明代逐渐增多。仅今遵义县境内就有大水田堰、雷水堰、军筑堰、白泥堰、双仙堰、菱角堰、常舒堰、千工堰、官庄堰、螺蛳堰、八幅堰、官彼堰等。今天,这些水利设施多数还在蓄水灌田。大水田堰与松坎古堰是这些水利设施的代表。
大水田堰始建于唐末五代,是播州杨氏土官修造的水库,位于遵义县龙坑镇326国道侧,距遵义市中心城区11千米。清代更名为播雅天池,1958年改称共青湖后沿用至今。堤坝建在龙坑坝子西侧山口,南抵桃子山,北倚紫金山,坝长50米,高10米,湖区面积42.67万平方米,蓄水185万立方米,最深处8米。堤东建放水涵闸和主干渠,湖岸周长约5000米。建造之时,渠道“皆安石涯”,堤下涵洞用叠涩法以巨石砌顶,工艺古老。大水田堰建成至今千余年,仍然有效地发挥着蓄水灌溉的功能,是研究黔北山区农业和水利开发史的重要遗址。湖东紫金山麓有杨氏土官宋代修建的官庄太平庄遗址,湖区东岸临水山丘,有鹤鸣洞道教遗址。洞内左右石壁各有2幅剔地摩崖,刻有古诗4首,皆为草书,为明正统年间播州土司杨斌在此避暑修道时留下的诗文手迹。洞外石壁有几十道道教符箓石刻,是黔北道教的重要遗迹。
桐梓县松坎镇自古以来便是由川(渝)入黔的交通要道,是川黔边界的水陆码头之一,也是桐梓三大古驿站之一。松坎古堰位于松坎镇西南,是元代拦河筑坝的引水工程,由元代张长官主持修建。古堰天历三年(1330年)开工,元统元年(1333年)建成。在今松坎老街磨坊沟210国道500米处,可见元代摩崖:“大元岁癸酉张长官开修此水元统元年记”,为黔北较早的水利建设的文字记载。工程引爬抓溪下游水源,有左右两条渠道。左渠沿松坎场后石壁开凿,流向沙湾,全长1.5千米;右渠绕马鞍山流向黎氏坝,渠长2千米。两个支渠各灌田百余亩。成堰600余年,灌区长期受益。但因松坎镇街道扩建、公路建设和住房占地,致灌区耕地缩减,至2006年可灌耕地仅1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