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播与改土归流
明万历元年(1573年),播州杨氏第29代统治者杨应龙承袭播州宣慰使,时年22岁。因多次从调征战有功,被朝廷加封骠骑将军;又由于向朝廷进献大木美材,受赐飞鱼服与都指挥使职。史载杨应龙生性乖戾,靠土司制度集生杀予夺大权于一身,以诛伐立威,结怨甚深。杨应龙侵扰州境内外的安抚司和长官司,残害大姓和平民,加以听信宠妾谗言,杀妻及岳母,妻叔张时照及其部属等联合“五司七姓”控告其谋反。朝官认为应当“坐法受斩”,致使朝廷与播州土司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万历十八年(1590年),贵州巡抚叶梦熊上奏,力主勘问。时值四川松潘动乱,播州土兵受调征伐,四川巡抚李化龙奏请暂免。次年,朝廷诏命黔蜀两省会勘。二十年(1592年),杨应龙赴渝受审,被认为“依法当斩”。时倭人进犯朝鲜,杨应龙请求献金并征倭赎罪,朝廷允准。二十一年(1593年)继任四川巡抚王继光严提勘结,杨应龙抗命不出,于娄山关南白石口,击败进剿官兵。二十三年(1595年),新任贵州总督邢玠转檄重庆知府令杨应龙至綦江听勘。杨应龙缚献黄元等12人抵斩,并缴罚金四万两银助采木赎罪。朝廷令将杨应龙革职,以长子杨朝栋代之,以次子杨可栋留重庆作人质。不久,杨可栋死于狱中,杨应龙多次索尸返葬不准,故拒缴罚金。
(注: 海龙囤朝天关飞凤关遗垒)
二十四年(1596年),杨应龙派兵袭掠余庆、大阡、都坝,焚劫草塘、余庆二长官司及兴隆、都匀各卫,围黄平,戮重安长官家。二十五年(1597年),流劫四川江津、南川诸邑,袭击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并侵扰湖广48屯,朝廷震惊。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巡抚江东之等率兵3000进剿,被杨应龙军击败,全军覆没。杨应龙分几路出击,并向北占领綦江。朝廷遂派李化龙总督川、湖、贵三省兵事,并命贵州布政司出兵相助。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李化龙在重庆誓师,总督陕西、甘肃、湖广、云南、贵州数省军队,兵力20余万,分八路进剿播州。四月下旬,合围杨应龙于其退守的军事据点海龙囤下。六月四日,官兵攻入囤内,杨应龙自缢。
此役历时近4个月,斩杀播州3万余人,摧毁了播州杨氏世袭29代、统治播州725年的土司制度。史称“平播之役”。战后,据官方报告,“播土旧民”在“大兵征讨之余,仅存十之一二。”可见对生产力的破坏之大。而明王朝经过这次牵动全国的大征战,元气大伤,44年之后,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明王朝也灭亡了。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即“平播之役”次年,朝廷采纳李化龙《播地善后事宜疏》的建议,废除播州宣慰司,以其地分设遵义、平越两军民府,派流官治理。将播州乌江以北之地设遵义军民府,归四川管辖,设治于白田坝,领一州四县:真安州(今正安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地)、遵义县(今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和遵义县地)、绥阳县、桐梓县和仁怀县(今仁怀市、赤水市和习水县地)。
播州乌江以南之地设平越军民府,归贵州管辖,设府治于平越卫城,领一州三县:黄平州和湄潭、余庆、瓮安县。又置龙泉县(今凤冈县)属贵州石阡府。同时,在遵义白田坝增设军政合一的卫所威远卫,隶属于四川都司。
从此,播州作为政区之名不复存在。朝廷对各府、州、县任命官员(称为流官),并适当安排土官,或为土知县、土县丞、土判官、土主簿;原播州宣慰司同知罗氏改为遵义军民府土知事,兼威远卫指挥使同知。对于投降“夷目”亦作适当安排,量授冠带。
这些措施,史称“改土归流”。播州“改土归流”,废除了世袭的土司制度,加强了边沿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