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汉英少年执政
元代播州军民宣抚使、播州杨氏第17代统治者杨汉英(1278~1318),字熙载,号中斋。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8岁的杨汉英随母赴大都(今北京)晋见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抚摸着他的头顶,熟视良久,见其聪慧大方,对身边的大臣说:“这孩子真可成为治国的人才啊,应该让他继承父职。”因而赐名赛因不花,授金虎符,封龙虎卫上将军、播州军民安抚使,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慰使。并封其母为永安郡夫人,领播州安抚司事。二十七年(1290年),杨汉英将播州户口、租税册籍上报朝廷,被加衔为播州等处管军万户。次年再度入京,诏升播州安抚司为宣抚司,被授军民宣抚使,后又拜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大德五年(1301年),元兵征大理,路经播州,杨汉英献以粮草为支持。次年,因讨平奢节、宋隆济部,以功进资德大夫,赐玉带、金鞍、弧矢。至大年间(1308~1311年),乖西反,率兵参与讨伐。延祐四年(1317年),杨汉英奉旨宣抚黄平卢奔、新部黎鲁,置戍而归。在平定诸部过程中,播州宣抚司领地逐渐扩大。播州杨氏的疆域和实力,在西南土司中,无与伦比。
杨汉英曾8次进京朝贡,曾与文化名流广泛交游,且有诗词酬答。杨汉英治理的播州,与朝廷联系紧密,关系融洽,内部经济社会相对稳定。
杨汉英注重文治教化,修建学宫,南北文士来投者甚多。杨汉英自己勤于治学,撰有《明哲要览》90卷、《桃溪内外集》64卷,惜均已不存。后人从湖南衡山的摩崖中录得其《咏九嶷图》七言古风一诗,《湖南通志》和《贵州通志》均有载录。从该摩崖石刻的落款,得知此诗并图刻成于至大四年(1311年)十二月,为今贵州全省仅存的一首元代诗作。该诗以瑰丽的文字描写出千山万壑的雄奇气象,抒发披览九嶷图的观感情怀。全诗贯注了“以德治民”的主旨。全诗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