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遵义举子参与“公车上书”
所属图书:《遵义史话》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1048字

遵义举子参与“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4月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3项主张。汉代规定各郡、国各推举孝(孝顺父母者)、廉(办事公正者)各1人充任官员,并由公家车递送进京;明清时,称举人为“孝廉”或“公车”,故史称这一历史事件为“公车上书”。

最后签名的有603人,贵州省有95人,其中遵义有15人。遵义县谢承珪、张致安、吴懋卿、杨锡谟(即杨兆麟);桐梓县艾应芳、犹朝选、蒋燮奇、犹海龙;龙泉(今凤冈)县申德渠、曾鹏星、李绍莲、周学海;婺川(今务川)县聂树楷、徐致和、申允熙。

遵义辟处西南,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及经济发达地区,但从未隔绝。从遵义以及贵州的文化先驱汉三贤开始,一代又一代的遵义人,密切加强着家乡与外地的联系。无论在家乡或外地,他们都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站在时代的前列。15位签名者,代表遵义人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表达了变法图强的爱国之情。现据已有资料记载,对杨兆麟、聂树楷情况略作介绍。

杨兆麟(1871~1919),字次典,别名锡谟,遵义县牛蹄场(今红花岗区金鼎山镇)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再次上京应考,获殿试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三十二年(1906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在日期间,与章太炎过往甚密。归国后,任浙江省嘉兴府知府。辛亥革命时,寓居上海。1914年回遵义,倡修《续遵义府志》,任总纂。1917年,应邀赴广州任护法军政府参议员,1919年8月16日病逝于广州,遗体归葬牛蹄金鼎山玉石坎。遗著有石印《杨次典文集》,手抄本《杨兆麟诗文杂稿》。

聂树楷(1864~1942),字尊吾、得庵,晚号聱园居士,婺川县城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贵阳与吴慕姚、彭文叔等18人倡导并组织“贵州不缠足会”,反对摧残妇女。二十八年(1902年)应邀到兴义观察刘统之靖边营为幕僚,以运粮赈济滇有功,留云南充提学署学务公所总务科长,兼第一初级师范、模范中学堂监督,致力教育革新。民国成立后,回贵州,先后任兴义府知府、南笼县(由兴义府改置)知事、毕节县知事,取消苛捐杂税,肃清匪患,平反冤狱,民称青天。后入贵州省公署任省长兼督军刘显世之秘书,掌枢密处。1920年卸职定居贵阳,著有《聱园文剩》1卷、《诗剩》2卷、《词剩》1卷、《诗钟》1卷,参与编修《(民国)贵州通志》,其《都濡备乘》手稿编入《黔南丛书》。

遵义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