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民众支援抗日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遵义成为抗日后方重镇。15万以上的遵义子弟在前线拼杀的同时,200多万遵义民众从各方面对抗战予以全力支持。
接纳内迁机构与流亡同胞。遵义地区农业较为发达,且离重庆较近,成为内迁机构重要落脚地域。大多在川黔公路所经过的桐梓县与遵义县。也有迁往其他各县的。
遵义县是贵州第一大县,又是黔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迁来机构最多,但至今仍无具体数据。规格较高或规模、影响较大者,有陆军大学、陆军步兵学校、军官外语补习班、四十二兵工厂、贵州战时儿童保育院二院和三院、美军总部驻遵办事处、第六十九陆军医院、陆军第九十七军军部及其两个师、第二军械总库(民间称“子弹库”)等等,规模、影响最大的是浙江大学。
迁往桐梓县的,据《桐梓县志》(1997年出版)载,共38个单位,主要有中华民国海军学校、四十一兵工厂、陆军炮兵五十四团、教育部战地教师服务团、国立女中桐梓分校、桐梓育幼院、荣军第八休养院、军政部第十七后方医院等。
在湄潭县,有浙江大学分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第十七临时教养院、陆军108医院、中国急救战区儿童联合会贵州分会第二育幼院。在绥阳县有第十四临时教养院,在赤水有上海大厦大学,在余庆有到此休整的134师2000余人。
对流亡同胞的接纳,仅有部分资料。1944年6月,日军侵占华容,难民96人经婺川、道真去南川,在境内期间,伙食由当地政府统筹。1945年,遵义县城区设难民救济站和收容所,4个月中,共救济难民11036人。遵义县1940年较1936年增加89495人,除自然增长和内迁机构人员外,大量为流亡同胞。
全方位支援前线:运送枪械弹药,生产工农业产品,纳捐献金,慰劳军队,物质与精神上皆尽力而为。
在遵义生产的捷克式机枪、防毒面具,军械总库库存的武器、弹药,美军经云南运来的援华军用物资,从遵义陆续运往前线。
为供给前线所需,开办了解决汽车燃料紧缺的遵义酒精厂、加工面粉的大兴面粉厂,开发了炼钢铁所用的团溪锰矿。从1938年开始,各县田赋数倍增加,遵义地区征购军粮,占贵州五分之一以上;所纳各种税收也占较大比重。
支持、慰劳抗日军队,鼓舞抗日将士士气。1937年8月,遵义人民热烈欢送驻遵的第9军北上抗日;该军军长郝梦龄将军于当年10月13日在忻口战役中壮烈牺牲,遵义数千人集会公祭。1940年至1945年初,内迁的浙大两度组织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和部队驻地,送去慰问品,为将士洗衣被;以义演募集劳军费用,送往军队。1944年冬,大量军车途经遵义开赴黔南前线,一连数日,浙大及遵义各中学的学生,一面设献金台募集资金,一面将购买和募集到的猪肉、肥皂、香烟以及糖果点心、针头棉线、信封信纸等分送给过境军车上的军人。军人们十分感动,有的泪流满面,有的高呼口号,表示“不消灭日寇决不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