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时期的文士与高僧
明末社会大动乱,贵州及时属四川的遵义府相对较为安定。西蜀禅师纷纷入黔避难,他们在黔中广建佛寺,弘教立宗,接引信徒,培养弟子。特别是南明永历帝迁朝廷至贵州安龙,贵州成为京畿之地,大批大臣随之进入贵州,而南明朝廷中孙可望的专权及勃勃野心,使不少大臣隐居贵州僻地以自保。南明王朝的灭亡,也使不少明朝官吏在国破家亡之时遁身佛教。川僧入黔避难及遗民逃禅,成为南明时期遵义文化的一大特色。
南明大臣逃禅为僧姓名俱全者达数十人,如钱邦芑、郑之珖、陈启相、郑逢元、黎怀智、李之华、陈祥士、谢国楩、孟本淳、朱文、皮熊、程源、谈亮、眼石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钱邦芑和陈启相。
陈启相,字枚庵。南明永历年间,官至河南道御史。寻为僧,更名圣符,号大友。清康熙元年(1662年)来遵义,隐县南平水里掌台山寺,自称掌山老人,足不越户者将30年。年80卒,葬寺后。郑珍说“枚庵在明末实一文章巨手。”莫友芝说“遵义人才之开,掌山功最巨。”著有《平水集》百余卷。名诗人罗兆甡及谈亮都是他的学生。
钱邦芑,字开少,江苏丹徒(今镇江)人。《黔诗纪略》称:“福、唐、桂三藩称号时,由中翰历都宪。壬辰(按:即南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桂王自粤移安龙,开少为黔抚。明年孙可望入黔,遂退居余庆县之蒲村避焉。又辟柳湖于村之他山下,自号他山湖。四方隐流,闻风麇至,采幽撷胜,终日啸歌,或聚邑人士讲学,播北水西,有千里负笈者。孙可望索之急,遂祝发,号大错和尚,称柳湖旧居为大错庵,蒲村旧居为小年庵。永明亡,又居滇之鸡足山。久之走衡岳终老。”
明末,临济禅宗传入黔中以破山海明一系最盛。其弟子敏树如相、象崖性珽、丈雪通醉、燕居德申、灵隐印文、半云如慧、密行寂忍、圣可德玉、两生真从、莲月印正、明然如泰、雪臂峦、云幻宸、竹帆波都直接或间接阐教于黔中,据陈垣《明季黔南灯系表》统计,其三传、四传弟子就达110人之多。终使禅宗成为贵州文化一大主流,其最著者为丈雪通醉。
丈雪(1610~1695),名通醉,俗姓李,破山海明大弟子,原籍四川内江,生于遵义桐梓芦溪里。有著作《青松诗集》《里中行》《杂著文》《丈雪语录》12卷、《锦江禅灯》20卷,禅学思想极为丰富。他在禹门寺“广建禅居,上下蜂房,各开户牖。禅和诸子,日至十百。”
南明禅僧著述宏富,体裁广泛,有语录、灯录、疏论、诗歌、散文等,仅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就录载禅师语录30种,方外诗12部。《播雅》《黔诗纪略》《黔诗纪略后编》均录载有禅僧作品,一改贵州佛教无著述的局面。这些禅僧作品保留了不少珍贵的宗教史料,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佛教文化和文学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