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和桑蚕的引进
清代,遵义引进柞蚕与桑蚕,促进了遵义纺织业的繁荣,遵义府绸曾与吴绫、蜀锦、杭纺“争价于中州”。引进柞蚕与桑蚕的最大功臣是遵义知府陈玉与正安州吏目徐阶平。
陈玉,山东历城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出任遵义知府。上任后,见遵义四乡青杠树遍布山岗,便想以青杠树叶养蚕富民。次年冬,派人赴山东采购蚕种。因路途遥远,返至湖南途中,时已入春,蚕蛾出茧,蚕种报废。第三年,再次派人购种。鉴于上次的教训,抓住时机,于春节前将蚕种运回遵义,分给府署西侧农民放养,并给予资金、工具扶持。但因养殖技术不到位,幼蚕遭烈日暴晒,不能吐丝作茧,引种再次失败。陈知府并未灰心,第三次派人到山东采购,并延聘技师来遵义指导。乾隆八年(1743年)终获成功,收茧800万枚,陈玉
均以优价收购。除部分作缫丝织绸外,其余分至四乡,教民放养。并在白田坝修建厂房,聘请技师指导缫丝织绸。经官民坚持不懈的努力,遵义一带养蚕、缫丝、织绸之业兴旺。郑珍在《遵义府志》中描述了这一盛况:“纺织之声相闻,槲林之荫迷道路,邻叟村媪相遇,惟絮话春丝几何,秋丝几何,子弟养织之善否。”遵义府绸,计有鸡皮绸、毛绸、神绸、双丝绸、单丝绸等,有红、黄、绿、青、白等颜色。由于品质优良,远销西域、南洋,遵义成为“黔省独富之区”。
乾隆八年冬,陈玉卸任。离遵时,群众依依惜别,“挽送者出贵州省境不绝,莫不泣下”。道光十八年(1838年),陈玉
被清廷列为名宦。遵义民众先后于新城凤朝关、大悲阁,城郊尚嵇、苟江建陈公祠以作纪念。尚嵇陈公祠至今尚存。
徐阶平(1699~?)浙江嘉善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正安州吏目。见境内多柞、柘树,兼有少量桑树,气候、土壤均适宜种桑、养蚕。先教民饲养柞蚕,又从浙江购桑蚕种,请来技师,传授烘种、缫丝、纺织方法。初因桑叶不足,兼以柘叶饲养,茧层薄、颜色差。如全用桑叶饲养,茧质不次于浙江所产。于是,又引导农民种桑。几年间,正安蚕丝和丝织品,畅销省内外,以品种齐全、质优价廉,招来省内及陕、甘、川、鄂客商。徐阶平又捐廉筹建“三圣祠”,其旁设蚕丝交易所,以方便供销。徐阶平任正安吏目十三年,廉洁自守,兴蚕利民不遗余力,还多次捐廉助学,民称“慈母”。为纪念徐阶平,正安丝绸命名为“徐婆绸”。“徐婆绸”品种多,质量好,丝和丝织品有黄丝、丝线、丝棉絮、大绸、里绸、黄白绢、玉堂白绢、帐帘、手巾、丝帕等。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徐阶平告老还乡,时年63岁。因贫无法还乡,滞留遵义杨柳街。逝后葬于遵义城东凤凰山下明心寺后。嘉庆末年,正安州民集资,于城“三圣祠”侧及瑞溪、安场三处兴建徐公祠。道光年间,经遵义知府平翰奏请获准,入祀名宦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