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最早的工业园区:袁锦道开设四十八家作坊的三岔河
所属图书:《遵义史话》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866字

贵州最早的工业园区:袁锦道开设四十八家作坊的三岔河

袁锦道(1739~1816),清代实业家,仁怀县丁里(今习水三岔河)人,是贵州工业的开创者之一。袁锦道自幼苦读诗书,成年后立志举办实业。利用家乡邻近重庆、江津、合江的集贸优势和丰富的竹木、矿产等资源,在三岔河的九沟十八岔的岩嵌、山谷、箐林之中,于乾隆、嘉庆年间开始开办工厂。起初从生产扁担、香扦、筷子、土碗、木瓢、扇子、算盘、砂锅、沙罐等百姓常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作坊开始,逐步办起铜厂、铁厂、铧厂、银具厂、锅厂、铸币厂等46间工厂。为了取其“事事发”的吉利数字,又办了一间纸厂和一间香菌厂,共48间。这些厂规模不算大,有的仍是生产作坊,都分布在沟岔里,如银匠沟里办有银具厂、蓝靛厂、铁厂;砂罐沟里办有砂罐厂、砂锅厂;棕千沟里办有棕千厂;天堂沟里办有铸币厂;锅厂坝是当年办工厂作坊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地方,办有锅厂、铁厂、铧厂、纸厂。碾纸浆的水碾、磨盘子至今尚存。

由于袁锦道经营有方、管理得法,生意越来越红火,产业越来越兴旺,在三岔河至江津、重庆的路上,客商来往,马帮上下,车水马龙。过去僻静冷落的三岔河沟岔里,万商云集,热闹非凡。为了方便客商、贩运人员途中餐饮和休憩,袁锦道在川黔交界处开了一家饭馆,早上一餐稀饭,就要一斗二升米(相当于86斤)。袁锦道为使自己的产品打入重庆市场,扩大影响,促进销售,在重庆沙坪坝设了两处商号,当时称为“调铺子”。为有利生产和产品外销,他又修通了三岔河通往本县良村、温水及重庆的大道和连接各厂之间的石板道,计修道路300多公里。这些石板路至今仍是当地百姓往来的通道。在三岔河北面棕千沟与上纸厂,各竖“善功志庆”六棱石碑两座,记其修路始末。清廷为表其功,赠征仕郎衔。

袁锦道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辞世,终年77岁。逝后葬于三岔河的杨家沟,其后代为他修建了雕刻精细的石墓,墓前建牌楼式石坊。二柱一门三楼,石坊上刻有戏剧人物、花鸟图案等浮雕,工艺精美。袁锦道墓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习水县望乡台石窟,至今留有袁锦道祠,也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遵义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