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播州与遵义
所属图书:《遵义史话》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1440字

播州与遵义

播州,是唐代至明代的一个二级行政建制。唐代实行道、州(郡)、县三级政区制。州为中级行政区。在唐贞观九至十一年(公元635~640年)于延江(今乌江)北岸设置郎州处,复置为播州,下辖6个县,并于十四年(640年)将州治恭水县(今绥阳县境内)改名罗蒙县。十六年(642年)再改罗蒙县为遵义县。这是“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南宋嘉熙年间置播州安抚司,治今遵义市。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为宣抚司,明洪武六年(1373年)升为宣慰司。土官罗氏、杨氏先后世有其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战争平杨应龙,次年改土归流,将播州地域分置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播州”之名历经961年,至此消失。

播州的行政属性,曾经分别为“经制州”和“羁縻州”。由朝廷直接派流官经理节制的州级行政建制称为经制州,又称“正州”。唐代在今贵州乌江以北设立了若干经制州,先后出现的州名有义州、牂州、郎州、夷州、智州、务州、牢州、播州、珍州、溱州等。各州地域大小、人口多少不一。到唐末,中央王朝自顾不暇,对许多州级地区无能“经制”,只得改为“羁縻州”。又称“边州”。其特点:①以少数民族部落为基础,“析其部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②任用部落首领为官,世袭其职,即土司,无官俸。③不定赋税,以土产为贡物,人口不编入户籍。④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比较松弛,只要归附,即列为州县。⑤许多羁縻州不定治所,亦无城郭。唐代在今贵州境内设有51个羁縻州,宋代减为49个。与今黔北有关的羁縻州除播州外,还有牂州、思州。播州的“羁縻”关系,从唐末历经宋、元、明代,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平播之役”后“改土归流”,才恢复了由朝廷直接派流官治理地方的制度。

由于播州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地域较大,经济社会出现过较为繁荣兴盛的景象,在播州的建制消失以后,民间仍然习惯将今黔北一带通称为播州。

接替“播州”之名的遵义军民府,与所辖4县1州中之遵义县府、县同城。清康熙年间,取消军民二字,直称遵义府。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州、厅建制,保留县的建制。民国24年(1935年),贵州分设行政督察区,黔北十几个县多数属于第五行政督察区,还有的县分别属于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遵义解放,设遵义专员公署,为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划出遵义县城区及部分郊区新建遵义县。遵义县人民政府迁驻南白镇。1997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改建地级遵义市,原遵义市改建为红花岗区。

在“遵义”之名出现后的一千多年中,与“遵义”有关的行政建制除遵义县外,曾经有遵义军(宋代)、遵义砦(宋代)、遵义军民府(明末清初)、遵义府(清代)、遵义专区(共和国时期)、遵义市(共和国时期)等。

为什么叫“遵义”?历来有二说。一说来自儒家经典《尚书》,其《洪范》篇中有“无偏无陂,遵王之义”的语句,意思是希望人们要遵循贤哲先王的教导,行为要端正,不要偏颇。另一说是来自一个典故:西汉末年,地方豪强公孙述在成都自立为王,号令天下。西南夷的几个君长,屈从其武威,表示依附。唯有牂柯郡功曹(郡守之下参与政事和掌管人事的官员)谢暹反对,决心“保境为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称帝,即光武帝,是为东汉。谢暹与地方大姓龙、傅、尹、董一起,遣使绕道番禺北上,向东汉光武帝贡献方物,表示维护统一的中央政权。《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和《华阳国志·南中志》都有记载,说:“世主嘉之,号为‘义郎’。”“遵义”的意思就是希望人们像“义郎”们一样,拥护统一,反对分裂。

遵义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