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风丹的创制
化风丹,传统中药名,创始人为遵义县板桥镇廖元楫(1680~1750)。廖元楫在行医中渐知患者多为瘴气所致,乃潜心研制适症药丸,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功,取名化风丹,主治风湿热症,对小儿高热惊风疗效显著。
廖元楫逝世以后,其子廖炯秉承父业,探索改进,改大丸为小丸,改包装为盒装,更名“化风丹”。其制法是将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荆芥、雄黄、苍术、檀香、药母(包括生川乌、白附子、郁金、生半夏、生南星)、硼砂、巴豆霜、冰片等21味中草药,粉碎过100目筛后按比例混合,加水制丸,待干燥后再上衣(朱砂水飞过后120目筛与麝香混合后研磨成粉),再二次烘干后装瓶即得。
廖氏子孙分支后,在板桥镇开设“元和堂”“元和贞”“元和利”“元和亨”等多家药号经营化风丹。1938年后,廖氏又在遵义县城、贵阳开设药号,扩大经营。“二仙”“岩瓢”商标化风丹远销各地。抗日战争期间,政府曾采购大量化风丹运往前线,为抗日将士祛风祛湿。其验方不外传,家庭中只传男不传女,故200多年间为独家经营。
遵义解放后,化风丹生产经营迁往遵义城,统称“元和堂药号”。1983年,成立元和堂药厂,2003年,改名为遵义廖元和堂药业有限公司。2007年,“化风丹制作技艺”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化风丹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