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黎庶昌
(注: 黎庶昌)
黎庶昌(1837~1898),字莼斋,黎恺第四子。六岁丧父,少习家学,又师事伯父黎恂及外兄郑子尹及内兄莫友芝。熟读经史,酷嗜古文。十四五岁时,所作诗文已斐然成章。参加县、府考试,常名列第一,21岁成府学廪贡生。
咸丰十年(1860年),由于贵州停乡试10年,赴武昌依堂兄黎兆勋,得其资助,到北京应顺天乡试,但两次均未获选,困居京师。同治元年(1862年),朝廷下诏求言,莼斋以廪贡生身份上“万言书”。召赴军机处面试,陈述国家所当兴革之大事15桩,均切中时弊。于是特赏知县,分发江苏曾国藩大营查看委用,时年仅26岁。
莼斋起初并未引起曾氏注意,其才干后被发现,参与办理文书事务,并成为曾氏弟子。先后署吴江、青浦知县、淮阳堤工支应、扬州荷花池榷务、通州花布厘捐榷务。任地方知县、榷务近10年。
光绪二年(1876年)冬,郭嵩焘奉命出使英、法,选拔才俊,莼斋被选为三等参赞,随行赴欧,从此开始外交官生涯,成为贵州走向世界第一人。先后任驻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四国参赞。在巴黎时,代表中国出席巴拿马运河开凿工程筹备会议。著作《西洋杂志》,向国人介绍西方各国实况,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较早著作。
光绪七年(1881年)任驻日本大使。在日期间,重视学术,特嘱咐随员杨守敬收罗我国流入日本的古籍,得国内已逸的唐宋以来古籍26种,汇刻为《古逸丛书》200卷,刻印之精美,超越前古,一时间震动海内学术界。莼斋在日本书肆中见有翻刻的南藏本佛经全帙、计6771卷,合281函,并附有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100卷,他以千金购买运回故里,贮存于禹门寺。公余之暇,莼斋与日本朝野文人学者交游,增进两国情谊。
光绪十年(1884年),因母亲病逝于上海,莼斋居乡守孝。出资修整禹门寺,又捐资修建遵义城北四十里金顶山玉皇殿,以作人们游览场所。
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守孝期满,启程赴京。为考察川北、陕南及晋南、冀中一带地理风情,特取道成都、西安,渡黄河、越太行至于都下。历时3个多月,行程12000余里,写成《丁亥入都纪程》2卷。入京复命之后,再度出使日本。此次重返东京,与日本朝野文人学者的友谊越加深厚,交游也更广泛。每当春秋佳节,常设文酒之宴于芝山红叶馆,与诸名士欢宴唱酬,极一时之盛,前后辑诗歌数百首,编为《黎钦使宴集》三编。日本天皇特授一等旭日绶章。
光绪十七年(1891年)归国后任川东兵备道兼重庆海关监督。设洋务学堂以培育人才,独立修云贵会馆,出资购米回遵义赈灾。甲午战争爆发,主动要求到日本排难,当局不准。又提出各级官员按职位分列等差捐输,并率先捐输白银一万两充军用,也被当局扣压不报,忧愤成疾,渐次酿成癫狂症。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辞职回到沙滩,于二十四年(1898年)逝于沙滩故里。
黎庶昌一生著作丰富,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海行录》《拙尊园丛稿》《黎氏家谱》《全黔国故颂》《曾文正公年谱》《牂柯故事》《宋本广韵校札》《古逸丛书序目》等。另有《使东奏议》《使东文牍》《孔诂》《莼斋笔记》等书稿未刊行。其学术成就可与郑、莫比肩。全国学术界把“郑、莫、黎”三家视为黔中学术的代表,是切合历史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