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宣传遍及城乡
1931年,九一八事变消息传来,五四、五卅运动已激发起来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再度爆发。10月初,遵义城各校学生先后罢课、集会、演讲,并成立宣传队、话剧团,走出学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很快发展成全民抗日爱国运动。10月5日,40多名纺织工人集会抗议日本侵略者的暴行。10月10日,全城学生、工人、商人及其他市民共2000多人举行游行示威,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东洋鬼子滚出中国去”“全国实行抗日”等口号。游行后,再次开展了抵制日货运动,遵义三中的40多名学生组织了“抗日救国军”,要求上前线,遵义三中与遵义其他学校的部分师生建立了反日反帝大同盟。赤水、绥阳、凤冈、湄潭、婺川等县和一些乡镇,抗日游行、宣传也迅速开展起来。
1937年七七事变后,九一八以来本已持续不断的抗日救亡宣传,开展得更浩大、更普及、更多样、更深入、更持久,直至抗战胜利。
在行政中心遵义,影响较大的是以中共地下党员与进步青年为骨干相继组织的遵义青年抗日救国会、民众话剧社、农村抗日宣传队、遵义音乐教育促进会等。在闹市中心丁字口每日刊出抗日的壁报《活路》,在城乡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打回东北去》等救亡歌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扬子江暴风雨》等激励抗日的剧目。内迁进入遵义的和当地的多所学校,也以各种方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遵义地区所有各县,抗日救亡宣传也如火如荼,形式也多种多样,桐梓的“晨歌队”、湄潭的“飞鹰步行团”、婺川的“提灯会”、仁怀的话剧演出等,都极有特色,效果良好。绝大部分村小也都动员起来,利用赶场天开展演讲、演唱、画展等活动。
抗日救亡宣传中,最为普及的是歌咏活动。除了演唱全国流行的抗日救亡歌曲,本地作者也有不少创作,且影响较大,有的还刊载于全国性音乐刊物,传唱于大江南北。最为突出的如杨友群写词、汪秋逸谱曲的《江南三曲》和陈福桐、潘明挥合作的《保卫大武汉》等。多所学校注入了抗日救亡内容的校歌,民间广为传唱的《一颗豆儿圆又圆》《小小日本兵》《天上几颗星》等歌谣,也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遵义兴起的话剧,也成为抗日救亡宣传的重要载体。较为活跃的演出团体有浙江大学的铁犁剧团、浙大剧团、浙大外文系戏剧研究班、陆军步兵学校血痕剧团、遵义青年剧社等。1944年,熊佛西率领的“西南文化垦殖团”来到遵义,将当时遵义话剧演出提高到了全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