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商业古镇——永兴、茅台、鸭溪
打鼓、永兴、茅台、鸭溪,是著名的黔北四大商业古镇,在黔北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打鼓为今金沙县,属毕节市。其余三镇在今遵义市辖区内。
永兴镇是贵州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湄潭县城以东20千米。命名始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是黔北与省外商品交流的主要商埠之一。永兴镇“万商辐凑,百货云集”,两湖、两广、江西、四川等地商贾在此经商,有“永生福”“荣发祥”“崇天怡”“长兴荣”“同福斋”“荣隆斋”“泰寿云”“大生堂”等近百家商号。镇上石板铺的街道一街八巷,呈柳叶状;街道两旁遮檐长伸,街中铺就两米宽的石板路。镇上有三宫(万寿宫、禹王宫、南华宫)四庙(蚕王庙、火神庙、张飞庙、财神庙),其建筑斗拱飞檐,窗棂扶栏间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雕刻点缀。上街龙泉堡有“一脚踏三县”之说,即西南为湄潭,东南为施秉,西北为石阡。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经商的“金三角”,长期市场繁荣,辐射面广,是农副土特产品的重要加工地和商贸中心。1940年,浙江大学将一年级新生从贵阳青岩迁到永兴,永兴分部主任由化学系教授储润科博士和数学系教授钱宝琮轮流担任。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谭其骧、费巩等著名学者先后在永兴兼课。2006年,浙大教授住处、浙大文艺活动旧址、浙大学生住处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茅台镇是历史文化名镇,是集盐运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于一体的黔北经济重镇。历代濮人在街后筑土台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辟草表示崇敬,故称“茅台”。元以后正式定名为“茅台村”。1932年设镇。清乾隆十年(1745年),云贵总督张广泗奏请开凿赤水河道,四川食盐经赤水河道运入,至茅台起岸,茅台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仁岸”(今赤水市城区)的重要码头。由于水陆畅通,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清末民初,贵州省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起运。随着盐业的发展,酒业也兴盛起来,名声逐渐胜过了盐业。镇域内资源独特,微生物体系奇异,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造环境,以盛产美酒而闻名海内外,是茅台酒的故乡,酱香型白酒主产区,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三渡赤水,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诗篇。建有“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现存茅台酒古窖、杨柳湾古井、贞节坊、台圣寺、德庄三合院、陈大常石院墓等古迹。传统民间文艺有龙舞、狮舞、划龙船等。
鸭溪镇,位于遵义县城以西20千米。集市形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已成为黔北商贸重镇,1932年设鸭溪镇。清末形成街区格局,有10多条街道。其中平街长达3000米,宽10米,青石铺路,街旁为一楼一底的青瓦房,临街为吊脚楼走廊。鸭溪是川盐由茅台转运刀靶水、遵义城的“旱码头”。民国初年,每月运盐挑夫约1500人,集散食盐6000担左右。文物遗址有理智村宋墓、红军“鸭溪会议”会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佛兴寺等。“西南巨儒”郑珍(1806—1864)诞生在天旺里荷连庄(今鸭溪镇荷庄),14岁时才迁到沙滩尧湾。光绪年间,商人赖广兴开办“广兴祥酒坊”,酿制出“雷泉大曲”。《遵义新志》记载:“酒为贵州名产……亦深得茅台酿造之法,产酒有‘次茅台’之称,又以‘雷泉’驰名。”遵义解放后,组建鸭溪窖酒厂,生产的“鸭溪窖酒”被誉为“酒中美人”。境内有名优小吃鸭溪凉粉、豆豉火锅等。传统文化活动有花灯、龙灯、狮子灯、山歌、打钱竿、玩友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