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彝族丧葬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二、彝族丧葬

彝族历史上曾有火葬习俗,后改为行棺葬。正常死者,一般在尽气时,以一只公鸡作“指路鸡”,一边在门槛上将鸡打死,一边呼唤死者的名字,意为叫其把鸡带走,让鸡在前呜叫开路,引导死者归阴府。随后按常礼将死者收拾打扮入殓,孝家采来豆豉叶折成三角形放在棺材下,抬上半盆水向前三步,退后三步,再恭恭敬敬地蹲在三角形上,孝家便开始痛哭,以悼念死者,死者安排停当后,孝家先请一位熟悉本族丧葬祭祀程序且有威信的人担任主要管事。管事接受任务后,迅即派人找“布耄”(彝族经师)择定安葬吉日,一般谁择吉日就请谁主持安葬。赶客,择定葬期后,主管安排专人“赶客”,如去死者老后家(外家),就要带一壶酒,快到家时,要在路边折一带青叶的树枝插在路口上,并吩咐“你在这里等着,我去喊他家来,招呼你”,说毕才去客家,并在门口把丧情告知,且说明树枝所插地点,客家才招呼其进屋,客家煎好鸡蛋,提着酒、饭、菜到路口树枝边去祭奠后,赶客人即回。

丧葬程序:起斋房(即“灵房”),用木料搭成简易房子,并用茅草盖好,屋檐四角分别用茅草扎成四条龙,龙头朝四方,梁背上扎两条龙,龙头在中间相对,所有龙身用彩色纸装饰,墙壁用五色纸裱糊好后,移棺人斋房,同时设置搓嘎房、坐堂唢呐房和孝房。搓嘎房负责收礼,处理事务;坐堂唢呐房负责吹奏;孝房只准孝家进住。“布耄”到后,安排一位比较熟悉礼节的人帮“布耄”削泡木树棒,并属“布耄”指使。道场开始,起经当天,要安排好下祭亲戚的“火堂”,根据下祭户数的多少,以老后家为起点,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每家一个火堂,事先点篝火并用一根小竹条系上白纸标明插于篝火旁以等待客人。同时,主要安排歌舞师跳舞(即跳“搓子舞”),跳到各个“火堂”。祭家人来,孝家要去路口接,主管要带着客人绕斋房三圈,老后家向左绕后,其余祭家只能向右绕,绕毕去经台前奠酒。“布耄”念完开坛经书后,杀猪或鸡祭死者,“布耄”给死者献酒,开始上经台。交羊子或其他礼物,要念交羊经书。“布耄”开经时,要把做好的草人草马等供物全用出来。“布耄”每念完一段经,都要撒泡木花“送经”。深夜,孝家围着棺木吃“孝饭”,意为陪亡灵吃最后一餐饭,随后,举行热闹非常的“转嘎”仪式,炮声锣鼓声吆喝声融为一体,彝语称“舵师齐”。发丧,早晨,棺木移到侧面,孝男孝女给亡灵装斋饭、奠酒。“布耄”指导在斋房外面插上6对泡木棍,便开始给亡灵指路发丧,即用4根泡木权栽成四方形,再用4根泡木棍搭成四方体,用一只口袋装满五谷放进四方柜内,“布耄”站在口袋上念指路经,并用羊或白公鸡开路。指路结束后,由孝家和客家各安排8人轮流抬棺赴坟地安埋。筑城,下葬后,“布耄”回孝家选一较宽场地用80对泡木棍分别为3对一排先插5层,后插7层,再插9层,在四方各插3对一排,将经台前用的草人草马等放在四方的泡木杈上,“布耄”带着孝男孝女拿着“灵筒”在炮木杈丛中绕,绕到第7圈时,将事先准备好的樟树叶,樟树叶与苹果根浸泡液和用小木棒制作的小纺车放在用羊的地方,由“布耄”念悼词,孝男孝女用树叶蘸三滴水滴在羊腿上,并用手摇小纺车3转,称为“下谶”(彝语称“以诸、裸谷次朵”),再用红布包“灵筒”装人篾箩内供奉,有的用红线或蓝线扎一根茅草放人蔑箩内(红线代表男性死者,蓝线代表女性死者),有的加入羊毛,代表垫盖,茅草代表死者的灵魂,送入祠堂里供奉,非正常死亡或夭折者,不能人祠堂供祭。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