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毕节地区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一是经济的增长与人口的增长不相适应,二是资源的利用与环境建设的不相适应。
处于亚热带高原山地的毕节生态建设试验区,有丰富的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为农、林、牧综合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长期以来得到过“度”的强调和实施,忽视了丰富的林牧资源的利用,占总面积60%以上的山地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而且不断遭到破坏。1987年全区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占59.7%,牧业占29.2%,林业只占4.9%,至1995年牧林业比例降为26.89%和4.3%,可见林牧业所占比例之低。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而由于耕地资源缺乏,为满足因人口带来的粮食问题,只能上山毁林毁草开荒,林牧资源进一步受到破坏,牧业大区的说法仅是官方的用语而已,优势已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态势。1949年全区人口密度为90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为1.11公顷;1987年人口密度达208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0.48公顷。2002年达243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渐减,可耕地不足0.13公顷。虽然全区土地垦殖率高达48.1%,织金县甚至高达52.3%,但人均耕地面积仍呈下降趋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明显减少。
提高土地垦殖率,成倍扩大耕地,这是数千年中国小农经济的逻辑和做法,并不能解决现实因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相反,过度垦殖造成陡坡开荒严重,林草覆盖面积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虽逐年增加农业投入,但生产力难以提高,而且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占有量仍呈下降趋势。对比毕节地区1949年、1978年、200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为168.3、228、245公斤,表面数字上有增长,但人均占有粮的内容增项更快,即人均占有粮要求越来越大,粮食越来越缺。
该区区域生态环境的退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给人民生活带来威胁甚而灾难。森林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其流失面积高达52.6%,导致水文条件的变化,土地抗旱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加重。水土流失使全区67.4%的耕地变成了低产田土,亩产50~100公斤,甚至低达25~40公斤,同时还淤积水库、抬高河床,危害农作物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区内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200万元以上,工业“三废”不仅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土地质量,加剧水土流失,危害农作物生长,还影响人体的健康,降低人口素质。
生态环境的破坏,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使本区难以摆脱贫困面貌。目前全区的8个县(市),名义都称为脱贫,但基础脆弱,尚不能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因此这种脱贫大多不能视为国家规定指标意义上的脱贫,是低水平的脱贫,甚而返贫现象很突出,贫困人口远远超过官方统计数。在威宁、赫章两县的部分少数民族乡镇,一年缺一季度粮的农户高达20%~30%,人畜饮水困难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从全区各县(市)财政看,经济“滑坡”明显,“两烟”生产前景不佳,其他产业难以形成“支柱”,农民贫困,多数国家职工无法按时或足额领到工资,也显得困难。由此可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终究只能使社会经济蒙受极大损失,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