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近百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彝族文化由缓慢的变迁进入了剧烈的变化阶段,这种变迁存在着传统文化的衰落和外来文化的移人两方面的对立与统一。从衣、食、住、行来说,变化最大的依次为衣、住、行、食。
衣:现在多数的彝族服装一般都是中老年人穿着,有时进城或是到汉族地区做生意,都是穿汉装,年轻人只在重大节日时才穿着民族服装,而且多数是女装,作为族内交际场合用。他们都说穿汉装方便生活和劳作,而且容易购置。很显然,彝族服饰消逝已为时不远。
住:彝族最初的房屋是一根柱一根梁,呈“个”字型,最先用松枝搭建,再是由野竹盖,其历史可以推到两千年以上。到解放前,彝族多数居住土墙房,屋顶用野竹、茅草、荞草等覆盖。目前,彝族的房屋大有改观,普遍建造了石墙瓦房等。
行:彝族传统的社会交往是血源和区域相结合的交往。就小范围而言各地彝族与周边的来往一般不超过百里。同时,彝族内部间的交往一定程度上受到支系和经济地位的限制,“男管外、女管内”的家庭关系导致了彝族社交以男性为主,女性活动仅限于婚嫁、走亲窜戚等。解放以来,彝族的交往活动随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而变革,原有的支系、经济地位的差别被消除,性别差异被缩小,地域范围被冲破,彝族与外界的交往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
食:在彝民族文化中,属“食”最不易变。在贵州彝区,即使是在传统的其他物质文化衰落或消亡的地方,而在“食”的方面彝族的特点仍很浓厚,如支出大于收入,平均主义的消费现象较为突出,酒在消费中的比例大大高于附近的汉族等。这主要是由于受彝族特定的居住环境及气候所限制,就彝区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都难以超越环境的限制,实现改变饮食内容、改变饮食结构的目的。
在精神文化方面,拿彝族的语言、文字来说,彝语的词汇量非常丰富,天文地理、植物、动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无所不有。语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寄托着人们的民族感情,世界上各个民族教育的历史,无疑都开始于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现今在大部分的彝族地区,彝语有时仅在家庭内部使用,在社会上多是年长者和女性讲彝语,青壮年和男性多讲汉语。运用语言交流,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使用文字,更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彝文是记录彝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曾经用来撰写经典、社会史、家支世系、家支族谱以及记录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据彝文文献《西南彝志》记载及民间相传,彝文起源于远古哎哺时代,距今约6 000~10 000年间的图画记事和刻画符号,经过后人的多次收集整理、规范统一,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彝族的卷帙浩繁的彝文宗教经书大多都掌握在布摩手里,像现今威宁全县有11个布摩,有7个年龄都在70岁以上,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年轻的彝族小伙也不愿跟随年老的布摩学习,布摩的渐失,使文字传授较慢,甚而有失传的可能。其他无数珍贵的民间技艺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消亡,而这种具有原始生态性质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无法再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