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西部农业的经济效益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西部农业的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又创造出来的一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它开辟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道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都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关键是要立足优势资源,确立主导产业,创办龙头企业,建设商品基地,辐射带动农户。这几个方面,关键又是创办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特点就是能面向市场,而又能占领市场,背靠千家万户,用经济关系作纽带,以经济合同形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种经营方式,有利于使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传统经济和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助于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大市场接轨问题,也有助于把依靠科技发展农业落到实处,有利于农业的对外开放。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必须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要,建立起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建立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可对老企业进行改造利用,也可再建新的项目。如果是把老企业改造为龙头企业,要把握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更新技术和设备;二是要培养和提高员工素质;三是要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四是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合作制度。如果是上新的项目,就要做到晚起步高起点,注重高科技、深加工、高标准,确保产品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要注重符合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在选址上,要注重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以及用水、用电等方面的方便;在环境卫生上要注重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不能造成新的污染。

第二,必须根据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的需要,搞好基地建设。民族地区要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的需要,抓好基础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原材料和货源,这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在搞基础建设中,首先要因地制宜地选准开发项目,根据当地的资源和市场情况,可以开发具有区域优势的山羊、肉牛、桑蚕、银杏、杜仲、猕猴桃、刺梨、茶叶、板栗、核桃、竹、荞麦、洋芋、魔芋等主导产品。其次是要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突出解决水、电、路的问题。第三是要建立稳定的基地组织,所谓基地组织,可以是大规模的集体农场,也可以是单个农户。第四是搞好生产规划,实行专业化区域的布局,如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形式等等。

第三,必须加强市场建设,搞好市场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关键的是产品要有市场。为了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市场问题,首先,就必须要加强市场和硬件建设,建立必要的农业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构成的批零相联、功能相补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其次要学会利用科技手段,上互联网。在立足本地流通的同时,注重外地区流通,既要考虑省内,也要考虑全国,更要放眼国外市场。其三要强化交通运输、仓储、冷藏,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建设。

第四,必须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问题。在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在一些项目建设上可以采取地方投资,中央财政支持解决;也可以采取地方出资,再争取信贷的方式解决;更主要的是通过经济实体的股份合作制或公司制的形式,内引外联扩大资金来源。

第五,必须建全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和农村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提高,逐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在产、供、销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产前、产中、前后分工协作关系不断扩大,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不可分,客观上就要求把生产与社会化服务密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三个环节的有机衔接,使再生产得到实现和正常运行。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要围绕市场这个中心,加强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培养一批企业管理人才;二要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服务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政策上的扶持和支持;三要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四要发展多种所有制、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西部大开发,是我们西部,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难得机遇,我们要学习大开发政策、研究大开发政策,运用大开发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的扶持和帮助,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苦干加实干,“大干快上”,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