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1.抢抓机遇,调整结构,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培植煤炭产业。
普底乡原是一个纯农业乡,海拔较高,土地贫瘠,不适宜农作物生产,粮食广种薄收,财政和农民的经济来源仅靠烤烟种植。但我乡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大,储藏范围广,煤质优良,易于开采,特别是普底无烟煤闻名于西南各省,公路运输非常方便,直通贵阳0 1997年县委、县政府调整不适宜种植烤烟的乡镇,普底乡的烤烟种植计划被全部砍掉。全乡几千贫困农民正等待脱贫,几百名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要发放,机构要运转,出路在哪里?领导和干部职工都在思索。1999年新一届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后,决定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发挥本乡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打好优质无烟煤这张牌,把煤炭资源的开发作为支柱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后,普底乡围绕煤炭产业大做文章,经过多方努力、苦干、实干、抓机遇、争时间、抢速度、重效益,目前煤炭产业已在普底乡形成了支柱,以此为龙头带动其他乡镇企业的同步发展,加快了全乡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现在全乡共有乡镇企业400多家。煤炭为骨干企业,从业人数达3 546人。年产3万吨的煤矿12个,年产6万吨的煤矿2个,年产15万吨的煤矿1个,煤炭洗选厂1个,上规模、上档次的生铁冶炼厂1个。全乡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8 068万元,实现税金786万元,比1998年增长286%;乡镇企业总产值6 850万元,比1998年增长58.2%;2001年乡财政收入865万元,比1998年增长717%,其中煤炭税收就达820万元。煤炭税费已成为普底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初步形成了以煤开采、洗选、深加工一条龙,建材、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等多业并举,共同发展的格局。普底乡的跑马村、东风村、迎风村、联丰村、庆丰村、大水村、庙脚村、大荒村的部分村民,仅靠到煤矿当工人,月收入就在1000元以上。最典型的大水村90%以上的农户建起了小平房,颇具新农村气象。
2.政策扶持,加快投入注重服务,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达到“筑巢引凤,借鸡生蛋”的目的。
目标和任务确定之后,必须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作保障,上下齐心,常抓不懈,形成合力,抢抓有利时机,争取占领煤炭市场的有利地位。
一是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作为“一把手”经济来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党政“一把手”亲自出面为投资者排忧解难,亲自到税费征收的第一线“把关”,定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放水养鱼”,鼓励集体、个人投资兴办煤炭企业,让投资者有钱可赚,吸引投资者,使“你帮我发展,我助你发财”,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煤炭管理部门的支持,协助搞好地质勘探,进一步摸清资源情况,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为投资提供可靠的资料和资源保证。
四是协助煤炭、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做好规划,使之达到合理布局、有效开采、综合利用,走煤炭开采、洗选、深加工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向规模型,安全型和效益型迈进。
五是多方筹集资金,改善硬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目前,已争取上级部门的投资85万元,改造完成13.5公里的普底至黔西林泉的林百公路;争取投资7.8万元,改造了普底至金坡线1.3公里;投资100万元,硬化了长900米,宽8.4米的普底乡街道水泥路面;修通了进入各煤矿的公路;投资180万元的农网改造工程结束,3.5万千伏的输电网络覆盖各村组;投资120万元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手机站建成;投资180万元的人畜引水工程正在施工中。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了县外投资者,迄今为止,共吸引县外企业18家,引资额达1.3亿多元。林东矿务局、水城矿务局、黔西、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投资者已来普底落户经营。
六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乡政府要求每位干部职工要善待投资者,真正树立服务光荣,刁难可耻的意识。同时,制定了简化办事程序,跟踪服务到位,惩处服务低劣人员等制度,凡到乡镇投资者的项目洽谈、签约和到县争取立项、占地、办证审批均提供全程服务,做到热情、真诚、周到、快捷。凡煤矿企业与当地农民发生民间纠纷,及时调解;凡发生治安和刑事案件及时督促公安部门查处。投资者需要帮助的事情和提出的合理要求,想方设法给予解决。
七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带动了餐饮、娱乐、服务、加工、运输、购销、种养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正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区、企业群和专业市场,煤炭远销贵阳、毕节、黔西、金沙、遵义、四川、云南、湖南和广西,为开拓我乡煤炭工业市场创造了条件。
3.加强管理,认真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加大安全防范,确保煤炭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井压产决策,协助有关部门坚决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全乡共炸封非法煤井386个(次),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煤井208个,遏制了私挖滥采和浪费煤炭资源的不法行为。同时,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认真贯彻了“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方针,加大煤矿的整改力度。目前,有6个3万吨、一个9万吨的煤矿已经省、地验收合格,还有9个3~6万吨煤矿初次验收合格,等待复查。
二是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延伸到矿和村组,责任到人,逐步完善“管理、装备、培训”三根支柱,严格按照各项制度规定和指标,杜绝“三违”,搞好“一通三防”,努力根除隐患,减少事故。
三是在建设中,坚持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工程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检查验收,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四是协助主管部门,抓好对矿长及特种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经营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依法、依章生产。
五是强化煤炭税费的征收,极力堵塞漏洞。煤炭产业的发展,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最终落脚点是投资者获得好效益,农民增收,煤炭税费依法足额人库。为加大税费征收力度,乡政府组织专门人员,把好各个路口,按照国家规定的税费标准及项目,依法行政,收取税费。无论是晴天、雨天、雪天,都可见干部们的身影坚持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亲自参加查车,亲自做闯关逃税人的说服工作,做出了表率,防止了税费的流失,确保了财政收入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