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盘水市茶叶产业化经营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六盘水市茶叶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人均每年消耗的茶叶为450克,而我国仅为350克,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必将随之增加。全国有22个省72%的县少硒或缺硒,而六盘水市是中国三大富硒地区之一,这也为六盘水市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的心理和茶文化的兴起,茶叶将主宰本世纪饮料市场,我国茶叶产销也呈稳步发展之势,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能源、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由于在比较效益的驱动下,茶叶面积逐年减少,茶叶产区将向西南地区转移,加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资金向中西部倾斜,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所有这些都为六盘水市茶叶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排名世界前20位的联合利华集团,用200万美元请专业市场调查公司对中国茶叶市场进行了3年的调查,结论是10个字:中国茶叶市场大有可为。
我市茶叶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困难有那些呢?经调查主要有:
1.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茶园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化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
(1)投资主体与茶场脱离关系、产权不明、管理失控,老百姓积极性不高。六枝特区现有茶园投入的资金主要是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政府信用资金,承贷单位是特区茶叶公司,由于受当时体制的影响,公司在实施茶园建设时与乡镇没有相关的各种手续,形成了公司只管投资和技术指导,乡镇只管茶园建设的局面,导致六枝现有茶园产权不明、债务不清,投资主体与茶园分离的状况,使投资主体无法管,乡村组织没有管,承包人员无力管的混乱局面,结果是既挫伤了乡镇和农户的积极性,又削弱了公司发展的后劲。
(2)企业负担沉重,难以发挥带动作用。六枝茶叶公司1999年改制与蚕桑公司合并后,就背着沉重的债务和人员负担,公司现有在册人员26人,欠国家贷款508万元。现茶叶公司只能维持公司日常支出,而职工工资和银行贷款利息却难以支付。
(3)茶园整体管理粗放,产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经调查,全市2 000多公顷的茶叶面积,有近667公顷茶园丢荒、弃采。在投产的1067公顷茶园中低产茶园比例大,按实际投产面积计算,2000年平均亩产19.8公斤,全国平均60公斤,我省平均3 8公斤,茶园管理比较好的规范茶园,产量达到省内平均水平以上的面积仅133公顷。
(4)产业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市茶叶品牌有4个,并都曾获得“中茶杯”或农业部颁发的奖状或证书,但企业规模小、产量有限,品牌的知名度不高。企业整体效益上不去。
2.科技含量不高。
(1)现在茶园大多是密植免耕栽培,品质不高,产量有限,管理不便。高档茶比例低,名优茶比重小,企业效益受影响,后遗症比较大。而无性系良种栽培少。六枝从1991年至今所建的182公顷都是高标准密植免耕茶园。全市不少地方还在大力发展高标准的密植免耕茶园。
(2)水利设施跟不上。大部分茶园没有抗旱能力,没有喷灌、滴灌等水利设施,全靠自然调节,一旦春旱冬旱严重,茶园春茶采摘量少,而且品质、产量也大受影响。
(3)相应技术跟不上。一是栽培技术,这是茶叶生产的重要环节,如果茶叶原料质量不高,再好的加工技术也出不了好茶。二是病虫害防治水平低。三是加工技术有待提高,越是附加值高的茶叶越需要高超的加工技术,高档茶、名优茶是企业获利的重要产品。
3.投入不足,设备落后。
六盘水市《1998~2010年茶叶产业建设规划》到2000年全市茶叶面积2 521公顷,到2005年力争达至1.14 669公顷,到2010年力争达到6 856.76公顷。“九五”期间每年新增茶园200公顷。要把茶叶真正培育成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目标并不高,而实际到2000年仅增加面积282.5公顷,只实现规划目标的47.1%。全市现有加工厂24个,其中有6个精加工车间,稍有规模的只有3个。而六枝特区仅有1个精加工车间,而且并不配套。主要原因是投入资金不足,低产茶园改造缺乏资金来源。
4.全市茶叶产业化经营没有集团公司或联合体来带动。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形成。
贵州省都匀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但贵州省茶叶在全国茶叶市场中所占份额很小。据统计,全省获得各种奖项或证书的茶叶品牌就有80多种,甚至有的乡镇也有自己的品牌。我市水城、盘县、六枝也有各自的品牌。这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在茶叶市场上互相竞争,形不成合力,不仅提高企业成本,而且市场的拓展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小,形不成真正的龙头企业。在2001年贵阳召开的“8·18”商贸洽谈会上,订购我市茶叶、洽谈茶叶业务的客商不少,但因企业产品太少,批量太小,致使不少客商扫兴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