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展望未来美好前景
这里,重点结合毕节地区的实际情况作些阐述。
面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难得机遇,2000年,毕节地委、行署新任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三大主题,确定了毕节要打好“历史、革命、民族、改革四张牌,要把毕节建成能源、绿色、畜牧、旅游四大区,从而辉煌试验区”,这个宏伟的思路,勾画出了毕节地区的美好的前景,亦完全是加快彝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美好前景。这些美好前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能源大区”的建设方面,毕节地区水能资源可开发储量达170万千瓦,优质煤储量在365亿吨以上(可开发的有274亿吨),目前,毕节地区的电源点有正在建设的洪家渡、引子渡、索风营三大水电站;已开工建设的装机各在120万千瓦的黔北火电厂、纳雍火电厂和动工的纳雍火电二厂,还有已建成的金沙火电厂。以上这些“水火互济”的电厂建成后,总发电量近600万千瓦,电力投资达300亿元以上,同时,还对采掘、城建、运输、三产等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全区财政收入将成倍上升,2005年将比1999年翻一番、近28亿。水火电涉及的县、市基本上都是彝族同胞、杂居地区。
其次,毕节地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两江屏障;还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的发源地。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毕节地区将把加快育林种草、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这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点作为造福当代、惠及子孙、贡献江河下游以至全国的大事来抓,还西部的青山绿水。为此,在建设“绿色大区”中,毫无疑问,国家、贵州省、毕节地区都将作为“十五”期间的大事,投入大量资金。这些地方,也基本上是彝族同胞聚居和杂、散居的地区。
第三,发展畜牧业,应当说,有史以来就是彝族同胞的特色产业、“拿手好戏”,特别是彝族同胞居住地,山川秀美,绿草成荫,猪肥牛壮马声啸,鸡鸭成群羊满山,多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坡和平原,毕节地委、行署总结出了“林草结合,以草养林;畜草配套,以草养畜;退养并举,以养促退;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发展林、草、牧业的宏伟思路。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其发源地和实施地均依托于彝族居住区的实际自然和人为条件。这是一个无可估量的优势和远景,是人人可办、人人能办的一项具短平快效益又具长远利益的事业。
第四,毕节地区,有流光溢彩、气势磅礴的“地球瑰宝”织金洞,有繁花斗艳、灿若纳锦的“百里杜鹃”风景区,有浪绿波金、鹤鸣鹭飞的“高原明珠”威宁草海,有被誉为“中国岩溶百科全书”的九洞天,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方奢香墓、毕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毕节又是革命老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鸡鸣三省分工会议旧址纪念碑、贵州抗救国军司令部旧址、中共毕节地下党组织活动旧址(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等等;毕节地区还有许多遗迹千年百载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岩、洞、水、树)等等。以上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构成了贵州西北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这些自然或人文景观大多在彝族同胞居住地域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意识的转变,只要引起重视,逐步地投资开发建设,其能量是非常可观的。
总而言之,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新世纪的阳光已经普照着彝族同胞世代居住、繁衍、发展进步的乌蒙高原,正如明代政治预言家刘伯温所说:“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可以深信,我们彝族同胞聚、散、杂居的西部地区,胜过江南、胜过沿海、胜过东部的现实,将在团结、奋斗的实践中指日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