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毕节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耕地资源缺乏,山区交通不便,文化结构较低,科学技术不发达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国以来,在人口基数大的基础上增长速度极快,1949年全区人口为241.67万人,1987年已达到5 558.87万人,增长13.5%,平均每年增加8.55万人。1987年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为208人,远大于全世界、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人口给毕节地区的吃粮问题带来了日渐加重的压力,也给生态恶化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后果。

因此,应该看到毕节地区区域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不断增长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退化相对应,在经济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使原脆弱的天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以致水土流失及早、涝等自然灾害日益加重,同时还增加城镇、工矿及乡镇企业的污染。

1.人口增长。

现今毕节地区的人口密度之高,常常使外地人难以理解。然而,纵观毕节的开发史,就可清楚其具有的必然性。秦汉时期的“五尺道”、“僰道及沿线所置的郡县,均与今天的毕节地区有关。诸葛亮南征,留李恢镇守毕节,直接管理和开发,汉官、汉民的进入,客观上奠定了毕节地区人口增长的历史基础。唐宋以来,汉族人口增长加速,汉“夷”间居。自明代始,汉民随处可见,逐渐占领坝区、河谷,少数民族逐渐移居山区。清代至民国,人口发展有增无减,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的高密度的人口分布成定局。

2.生态退化。

全区森林覆盖率1953年为15%,以后逐年下降,1975年仅5.8%,到1982年才恢复到6.4%。在1982年前的29年间,全区森林面积以年均2.9%的速度减少,尤以织金、纳雍、威宁县最为突出。织金县的森林覆盖率1957年为16.8%,到1982年只有2.6%;纳雍县砂子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同期从3 8.5%下降到1.7%。解放初期的威宁,是贵州的林业基地之一,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无成片的天然用材林。

石灰岩山地是该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森林植被破坏之后,本来就瘠薄的土层迅速流失,致使山石裸露,植被稀疏,森林生态系统难以恢复,从而出现石山或半石山化。近30年来,区内每年平均有25公里的土地成为石山或半石山,如毕节县的石山化面积1950年只有707公顷,1980年发展到14 674公顷,平均每年以437.6公顷的速度石化。“石化”现象使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降低,单位生物量下降,最终表现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恶化。

3.水土流失。

森林植被破坏,加上过度垦殖和大铲草皮烧灰积肥,以及超载畜量放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全区垦殖率高达46.5%,水土流失面积14 12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6%,平均流失模数1 700吨/平方公里。在水土流失面积中,耕地流失面积为10 320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3%,占耕地面积的87%,侵蚀模数高达3 800吨/平方公里·年。全区因水土流失所致的石山半石山面积曾过585平方公里。据土壤质量普查结果,每流失一吨土壤,相当于损失有面质2.75×10 -2吨;化肥2.6×10 -4吨。水土流失使土壤质量下降,直接影响植物生长。水土流失还将坡地农作物连根刮走,平地农作物则遭水打沙壅,轻者减产,重则无收。这些都意味着在耕地不足和粮食低产的毕节试验区,用扩大垦殖手段来增加粮食生产,其后果是得不偿失。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床抬高,水库、河道淤寒、报废。水土流失将大量泥沙带入水库,使水库因淤积而减少有效库容,缩短水库使用寿命。目前区内每年因淤积损失库容256万立方米。如毕节倒天河水库1965年建成,设计库容量为650万立方米,现已淤积泥沙163万立方米,蓄水量曾减少25%;威宁县女儿姑水库,1958年建成,1968年全部淤成平地;冒水水库1979年建,现容水量已不足50%。毕节县官屯的千亩良田,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3~4米,高出田坝0.5~1.0米,全部良田长期积水,土质劣化,肥力税减,水稻产量不到原来的一半。

4.灾害加重。

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使之丧失了调节气候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导致自然灾害加重。近30年来,该区旱、洪、雹、风灾等几乎年年都有。1974年低温冰雹,全区受灾面积10.3万公顷;1975年干旱加冰雹,受灾面积为12.4万公顷;1976年水、旱、雹、虫灾并发,受灾面积达17.2万公顷,除水、旱灾外,还往往暴雨成灾,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山洪、滑坡甚至泥石流的发生,严重危害农作物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82年特大水灾加冰雹,全区受灾面积达22.7万公顷,受灾农户3 1.11万户,死亡237人,4.5万间房屋被损坏,其中纳雍县就毁掉农作物1334公顷,有4 1个乡受害,70人死亡,126人受伤;毕节县青场乡由于受害就有千亩良田变成了乱石沙滩,173问房屋被冲垮,11人死亡,6人受伤。 1987年6月17日和7月5日,两场暴雨使赫章县的妈姑镇汪洋一片,山洪突发,河水暴涨,顷刻之间将人、畜、禽、物等卷入洪流,据统计有17人死于非命,这次严重的洪水灾害,其经济损失达176.58万元。1988年洪灾,使赫章野马川镇委书记等5个因抢救被水围困群众而丧生,引起了全省上下关注。

此外,由于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也导致虫灾、“秋风”和鼠害等日趋严重。总之,这些自然灾害的日益频繁加重,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与生态环境恶化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5.污染严重。

该区历史上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直到1987年全地区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8.4%。近20年来,全区工业发展速度快,尤以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更为突出。 1987年全区乡镇企业个数从1980年的5 321个发展到83 944个,产值由4.06千万元增长到4.48亿元,分别增长了15.8倍和11倍。2002年已越过10万个。由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而且多是沿袭传统产业低水平发展,生产方法原始,工艺落后,管理不善,原材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大量资源变成“三废”,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在总体上有所缓解的同时,在部分县或县内的部分乡镇又有抬头现象,有增无减,进一步造成环境质量下降与生态系统破坏。据笔者近期调查,污染正从县(市)级城镇转移到便道可通的深山农村,大有从“城市包围农村”之势,主要是冶炼型乡镇企业和采煤业造成的碳酸污水和炼焦空气污染。土炼硫、锌、铜等,据文献考证早在明代即有之,民国至解放以后很长时间内终止。1978年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经营的土法炼锌、炼硫迅猛发展。据统计,1978年全区仅土炼硫、锌两个行业的乡镇企业就向环境排放废渣290万吨,废气21亿立方米,二氧化硫2.22万吨,氧化锌2 900吨,氧化铅1 700吨。长期以来,毕节地区采冶型乡镇企业多属于资源掠夺型企业,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加速生态系统退化,如土法炼硫,每个厂都就地采煤和硫铁矿,就地建料生产,矿石硫利用率平均为30%左右,大部分硫则以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化氢等形式排人大气,使炼硫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达0.453~1.248毫克/平方米,超标2~7倍,1992年超标达到3~9倍。区内凡有炼硫厂的地方,磺烟弥漫,毒气袭人,废渣堆积如山,寸草不生,土地荒废,一片焦土,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和农作物极度受害。大方县原六龙区一带,炼硫厂5公里范围内,每生产一吨硫碘,减收粮食75公斤,油桐、生漆等几乎无收,甚至死亡。直接从事土法炼硫的人,90%以上患有呼吸道疾病,甚者则丧失劳动力。土法炼锌炉在毕节至威宁、赫章至水城、赫章至镇雄、威宁至水城、威宁至昭通、威宁至宣威公路沿线随处可见,最为集中的是妈姑、兴发、双河、金钟、盐仓、黑石、幺站等集镇,铅锌矿石中锌的回收率仅20%~50%,大量锌和全部铅、镉、锗等均以“三废”形式排人环境,使这些土炼锌集中的地方天天笼罩在铅雾之中,就连赫章县城也难逃脱污染之害,被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原明珠草海也曾受到污染。赫章县妈姑铅锌矿最为严重,曾直接威胁人畜生存,经抽样调查,157名中小学生中,铅中毒者占受检人数的57.3%,达到十分惊人的程度,被美国卫星误报为中国贵州西北的“导弹基地”。威宁自治县板底、炉山、金钟及赫章妈姑一带的部分村寨,蔬菜有毒、鸡下软壳蛋、黄发人等“怪”现象,曾使老百姓惊恐不安。近年,被称为威宁最大天然牧场的百草坪2万多公顷草场,因受污染严重,粗肢、变型牲畜时有发生,尤以幼马为突出。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