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后对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
彝区重点分布在云、贵、川、桂,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比发达地区差,承载各方面的风险能力弱。譬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落后于全国发达地区。而加入WTO后彝区要很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就得结合自身实际,调整各方面的结构,抢抓机遇,促进发展。
1.要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机遇。
彝区同全国一道肩负着共同构筑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培育大市场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责任,因此要抓好以下几项优势工作:(1)抓交通建设大发展这个机遇。适应发展需要,在公路、铁路、民航以及内河航运,农村集镇运输网络方面要和全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联接起来,推动彝区经济社会向前发展。(2)抓电力设施建设机遇。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推进,西部彝区可凭借得天独厚的水、煤优势,构架电力网络,推动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如:毕节地区乌江水系电力资源的梯级开发,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就可以开发利用。(3)随着经济全球化,大市场、大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组建全国乃至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网络,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必将对彝区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必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4)抓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小城镇作为联系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商品流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真正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城镇化体系,必将拉动彝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入世后,要学习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引进一些质优价廉的建筑建材,推动彝区小城镇建设步伐,这样一定能使彝区小城镇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2.加入WTO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
大家都知道,入世后国外大米、玉米、小麦等这些高效、低耗的外国农产品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彝区自然也就不会例外,而彝族聚居地区的农业又都是高耗、低效农业,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产业升级换代的道路,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找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农业产业,抢抓机遇,促进发展。(1)彝区可以凭借人均土地面积大,拥有大面积的草山、草坡,近年来在人工种草养畜、科学饲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彝区历史上有发展畜牧业的传统等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肉类产品出口,占领市场。我国在肉类产品中猪出口率达57%,牛达84%、羊达54%,而且整个日本、独联体、南亚这些地区都是我们国家的主要肉类出口国,彝区就要抢这个机遇。(2)可以凭借彝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实现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传统产业逐步转向以种植中草药材(如:独丁子、半夏、杜仲、天麻、小红生等)这些外国也很需要,国内其他市场也很需要的产业进行开发,转向种植绿色、保健食品类的产业(如:苦丁茶、磨芋、苦荞等),这些可以作为产业调整的突破口,进行深加工,创出具有很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的名、特、优、古产品打人国际和国内市场,促进彝区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3.在工业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抢抓机遇。
彝区工业生产同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基础差,底子薄,入世后受到的冲击就更大,但彝区工业生产包袱小,类似一张白纸,好画更新更美的图画,在企业改组、改制、建立新的经营机制方面就容易得多,同时也更有利于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要把一些彝区没有市场前景的企业集中进行“关、停、并、转”,把闲散资金全部捆起来,进行市场前景调查,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集中力量把彝区传统的古老文化资源开发出来,(如:彝区古老的杂酒文化、古老的刺绣、服饰文化、古老的典籍文化、工艺文化等等),与工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入世后也不失市场前景。因为这些品牌是外国乃至国内其他民族也没有的“独角”文化,值得深研。
4.入世后彝区可凭借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
(1)做好旅游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彝区地理、山水,彝族古老的民俗、民情,古老的传统文化在中华古老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都享有美誉,因此要狠抓这一产业发展,以此来带动服务业发展。目前服务业在国际产业中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产业。比如:发达国家在60%以上,较发达国家在40%以上,中国在35% ~ 40%之间,而彝区还在15% ~ 20%之间徘徊,发展潜力还很大,因此,要以此为契机来拉动服务业的优化升级才能推动彝区经济发展。(2)彝区多是交通滞后,资源富集的地方,现在交通、信息这一块已经跟上,因此要凭借彝区水力资源、煤炭资源丰富的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能源产业,走水、火并举,多轮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同时还可凭借彝区多种有色金属富集的优势,如:锌、铜、铁、金、银等这些矿产资源都很有市场优势,应以积极、快速的方式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推动彝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5.入世后彝区文化教育将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知识经济越益明显,彝区既要保护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参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努力推进彝区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努力缩小差距,提高广大彝区人民的素质教育以及入世后有关WTO的一系列规则和操作程序学习,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
(1)积极推进彝区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后劲,打好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壮大和充实教育队伍,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抓好、抓扎实、抓出成效。(2)积极创办彝区各类专业技术学校,培养一大批留得住,也管用的彝区乡土人才,各类专业学校要和大专院校的有关专业有效对应嫁接,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不断增强彝区各类科技、学术、管理以及达到发达地区水平的各类人才队伍,为彝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