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浅谈威宁彝区的民族教育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浅谈威宁彝区的民族教育

马 斌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黔西北乌蒙山脉腹地,西、南、北三面分别与云南的宣威、会泽、鲁甸、昭通、彝良接壤,东与赫章县毗邻,东南连接六盘水市,平均海拔2 200米,全县总面积6 295平方公里,辖35个乡(镇)621个行政村(居委会),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白等18个民族,总人口1 069 519人,其中少数民族258 558人,彝族为98 469人。全县现有小学451所,教学点23个(哈喇河大院小学、龙街大寨小学、板底小学、牛棚范家田小学、白么院小学为彝汉双语学校),7~12周岁适龄儿童在校生169 895人,入学率达97.1%,小学校舍面积为337 379平方米;有初中(含完中)41所,13~15周岁适龄儿童64 172人,初中在校生24 378人,入学率37.98%,初中校舍面积77 588平方米;有小学专任教师3 726人(其中双语教师66人),学历合格率达79.83%,小学师生比为1:46;有初中专任教师1 054人,学历合格率为65.9%,初中师生比为1:23。

1988年以前,由于历史原因,彝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落后山村,交通不便,经济收入低,思想观念守旧落后,致使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愿意送子女入学,女生入学更少。在民族聚居地,特别是彝族地区,家庭中使用本民族语言较多,汉语普及较少,致使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加上“双语”教师非常紧缺,儿童入学听不懂汉语,随之辍学生过多,读完小学,升到初中甚至高一级学校人数就所剩无几。

近年来,根据《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威宁县民族教育工作(特别是双语教育工作)得到历届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县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指针,以加大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动力,增加“两资”(资金、师资),落实“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为中心,促“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两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目的。通过危改工程、世行贷款、希望工程、南山工程、义教工程的实施,小学校舍面积达337 377平方米,生均2.03平方米,入学率从1988年70.3%上升到2001年97.1%,提高27个百分点,拥有固定教室3 995间,167 983个座位,乡(镇)中心小学基本达到“一无八配套”,办事处学校达到“一无四有”,部分边远彝民族村寨校舍条件得到一定改善,补充一定数量彝族双语教师,缓解了适龄儿童入学难、教师少的矛盾。2000年,威宁县顺利完成“普六”验收,特别是“1+1”救助工程、希望女童班等落实后,大大降低彝族学生(特别是女生)辍学率。为了降低辍学率,堵住新文盲产生,使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原则落到实处,在全县掀起轰轰烈烈、形式多样的扫盲热潮,从1990~2001年,累计扫盲脱盲15万多人,少数民族在6万人以上。许多彝族青壮年脱盲后又进入农技校学习,全县村级农技校覆盖面达85%以上。通过学习一实践一学习,他(她)们对烤烟栽培到烘烤、果树育苗到嫁接、畜牧兽医预防、地膜包谷移栽、中草药栽培等技术已熟练掌握并用于实践,真正尝到科技兴农的甜头,农村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同时县财政对教育拨款做到“三个增长”,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足额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城(镇)建设费附加,并全部用于农村和县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全面推行“三制管理”,严格按大纲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无随意增减课时现象,按校历规定完成教学任务。但板底小学、哈喇河大院小学、龙街大寨小学、牛棚范家田小学、白么院小学由于学校处在彝族聚居地,多数儿童听不懂汉语,任课教师只能用双语教学。虽然困难较大,还是克服困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来之不易的好成绩。上述学校从1997~2001年小学毕业率均达90%以上,60%以上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升人高中、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多。

在全县范围内,多年利用彝族“节日”宣传贯彻落实“一纲五法二条例”,永久性宣传标语达15 000条以上,营造学法、讲法、执法的良好氛围,严格执行入学通知书制度,确保适龄儿童进入校园,做到请进来、留得住。彝族学生入学率得到有力巩固和加强,为巩固“普六”成果,大力推进“普九”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办好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确保2005年“两基”工作目标如期实现,威宁县委、政府实行全县总动员,制定《中共威宁县委、威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五”期间“两基”攻坚的决定》,明确全县基础教育发展攻坚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一是党政部门要对辖区内的教育负责组织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动员适龄儿童入学,2002年以前小学毕业回家的全部人数进入初中,动员流失、辍学初中生返校学习。

二是对威宁民族中学、中水中学、哲觉中学、黑石中学、龙街中学、小海中学等,从师资、设备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以此为龙头,带动全县教育发展。办好民族寄宿制学校,逐步扩展到小学,招收边远山村彝族学生就读,为学生提供食宿方便,争取上级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同时适当放宽政策,降低分数录取彝族考生(女生优先),逐步从县城或发达乡(镇)选派年轻有为、懂管理的优秀教师到边远彝族村校任职任教,加大彝汉民族交流与合作,对“双语”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加强“双语”教学管理,为实施扫除民族地区语言障碍作好准备工作,对儿童智力进行早期开发。

三是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克服一切困难,对彝族村校,特别是“双语”学校,设法改善办学条件、补充双语教师,多鼓励彝族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离职在职进修学习,促进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以“一巩固,二提高”的原则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普九”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完善“三制管理”措施,严格“三制管理”要求,积极推进入事制度改革。

四是各站校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和学校德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五是加大“两基”攻坚的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两基”,使广大干部、群众心系“两基”,为“两基”献计献策,添砖加瓦。

六是着力解决“两基”工作中的关键问题,摸清底数,抓住重点,想尽一切办法控制少年儿童辍学、失学,设法保证小学毕业生全部进入初中,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在办好职业高中的基础上,力争在乡(镇)中学增设职业课,使60%左右学生初中毕业后能掌握一门以上农业适用技术。

七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彝族文化,既要注重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又要注重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认识到位,党政重视是前提;行为到位,措施扎实是保证;发挥职能作用,当好党政的参谋和助手是关键;坚持“五早”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早制定工作计划,早进行宣传发动,早开展软件调查,早进行硬件建设,早落实提高初中普及程度的措施);落实责任制、调动乡(镇)积极性是基础。以草海、乌江源头、勺甫草场等为龙头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弘扬彝族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威宁,了解威宁,促使威宁得到进一步发展。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