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成就显著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毕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尤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的力度,使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出现了新的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毕节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深化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大约制的认识,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务来抓,并作为每年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大以水、电、路、通讯、广电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争取资金的投入,通过交通、电力、饮水、通讯、广电等扶持,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威宁自治县梅花山至新发布依族乡公路竣工,威宁县所有乡镇通了车;赫章县新发、松林坡民族乡通车;毕节地区77个民族乡实现全部通车。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使威宁成为毕节地区第一个有铁路交通的县。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快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
毕节民族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在烤烟生产任务大幅度调减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畜牧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促进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有升,增强发展后劲。“九五”以来,威宁自治县在烤烟支柱产业严重受创,“五小”被关闭,财源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后续产业,努力发展“五色经济”:一是壮大以两高一优为基础的种养殖业“绿色经济”;二是继续扶持烤烟生产的“黄色经济”;三是大力发展煤炭为主的“黑色经济”;四是以科技炼锌为主的“白色经济”;五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杂色经济”。5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从5.5亿增加到19亿,增长2.4倍;财政收入从6 746万增到1.17亿,增73%;粮食产量从19.2万吨,增到33.96万吨,增76%。沙县新化民族乡依托煤炭资源,大力发展采矿业。2001年生产原煤111.6万吨,乡企产值达2.6亿元。3年来工农业产值以近30%的速度增加,被新闻媒体誉为“新化经济总量位居全省民族乡榜首”,2003年,财政近达6千万。赫章县在炼锌产业被削减的情况下,实施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历史文化兴县”战略。
3.生态建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成效。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毕节地区的群众为了解决吃饭和能源问题,集体为了扩大耕地和办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围海造田,使生态恶化,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极大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通过实施“3356工程”、“长防、长治工程”、“天保工程”、粮食以工贷赈坡改梯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飞播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存环境得到了较好改善。威宁自治县森林覆盖率已达38%,赫章县水塘乡覆盖率高达57.3%,民族乡大部分森林覆盖率达25%以上。生态工程的实施首先是调整了农业经济结构,保障了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其次是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步入可持续性发展之中。
4.加大扶贫力度,改变贫穷面貌。
自1986年以来,毕节地区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1994年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后,各级党委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视为事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大局的大事来抓,并把民族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建立和完善扶贫攻坚责任制,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道路;切实抓好扶贫到村到户的工作,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扶贫攻坚,搞好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以及深圳市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强了民族地区发展后劲。通过采取上述五个方面的措施,民族地区贫穷落后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下降。
5.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多层次培养使用人才。
劳动者素质低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在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上下了很大功夫。多年来,在自治县和民族乡,都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进绿证培训,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和进行耕制改革,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都有了较快的增长。民族地区采取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全民办教育等措施,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配备、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扶助贫困生入学等方面全面展开了“两基”攻坚和实施“普九”教育,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学生升学率。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农村文化技术学校、文化室、对青壮年文盲进行扫盲,学习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使劳动者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是解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如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民族地区的民族开放、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毕节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历来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列人工作重要议程,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巩固和扩大干部来源外,还采取破格提拔,大胆使用,挂职锻炼等措施,在各级党校、民族院校和其他院校举办各种民族班,使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数量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高,在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中起到骨干作用。
6.落实民族政策,实施法律法规,保证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地区的各级党政领导,始终把宣传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实施国家的法律法规放在重要的位置。威宁自治政府认真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县人大认真监督检查实施情况,保证自治法和自治条例的有效执行。各县(市)民族乡党委政府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实施《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民族政策的宣传落实、民族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使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政策水平和法制意识得到提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生产生活得到应有扶持,从而保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7.劳务输出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毕节地区是人口大区和多民族杂居区,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就业率低,农村人口多耕地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对此,各级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人多地少矛盾,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毕节地区有60余万人在外打工,织金、金沙等县打工者分别逾10万,成为贵州劳务输出成就显著的县。民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走出山区,在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以后,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习了技术,积累了资金。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空手出门,抱财归家,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新建或改建了自己的住房,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条件,开始过上了文明小康的生活。有一些人回到家乡,办养殖场、砖瓦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等,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还带富了一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