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1994年以来,遵照中央指示,我市的扶贫攻坚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怀下,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社会原因,“一山一河”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根本改变,解决温饱的水平低而不稳。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2001年,该地区还有19.5%的村不通电,13.8%的村不通公路,90%的村不通电话,11.82万人饮水困难,70%的村无卫生室,82.6%的村无文化活动室,36.3%的村不通广播电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流、物流、信息流都不畅通,严重阻碍与外界交往,对先进文化、思想、观念、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无法传播,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这个地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土壤肥力差,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46.38%,中低产田地占80%以上。这个地区平均海拔1 700米以上,日照少,热量不足,年无霜期仅有180天,常有“六月见霜,八月见凌”之说。低温、霜冻、倒春寒、干旱、大风、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经常不断。因此,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农民脱贫困难。高海拔地区农业科技仍是国内薄弱环节,优质高产的农作物良种也很缺乏,传统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耕作技术没有得到较好的推广。
(3)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一山一河”地区喀斯特地貌面积大,原始植被已不存在,由于地形陡峭,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风雨山体崩塌,泥石流暴发,严重威胁着农田、水利、道路、桥梁、房屋以及人畜安全。
(4)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25.59万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5.8%,初中文化的占24.69%,高中文化的仅占3.08,文盲和半文盲高达29%,一部分偏远的村达50%以上。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仅有2 44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0.95%。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劳动技能低,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方面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5)农业技术人才缺乏,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一山一河”地区,由于偏僻边远,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差,外面人才不愿去,里面人才不安心,很难有大的改革创新。该地区平均每万人中只有农技员4.04人,畜牧兽医员1.99人,林业工程技术人员1.82人,水利工程技术人员1.73人,每个农技员要承担2 038亩耕地的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任务重、难度大。加上工作经费和技术推广经费不能保障,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普及面小,科技含量低,造成生产效益低,经济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