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吸收先进的新的东西,同样,对彝族文化发展的重点就是怎样紧跟时代步伐。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因此,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都是建立在现有的和现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并紧紧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全并为之服务。我们在思考彝族文化发展的时候,要结合文化在社会生产和活动中的运行特征来进行,文化的运行特征表现在:
(1)文化的整体性。文化的整体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种文化要素(如语言、工具、器皿、信仰、习俗等)结合的有机整体,文化依靠其整体性又有各自个性。
(2)文化的继承性。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文化既是时代的象征,更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前一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连续性与继承性。
(3)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性体现在一个民族群体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包括在生产劳动中使用的生产工具、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4)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时代性是任何历史或现实的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不同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状况不同,使反映它们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
(5)文化的社会性。文化是人类劳动中创造的,它本身不需于任何人占有,任何民族创造的文化,一旦与其他国家、民族进行交流,便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彝族文化的发展要摆脱旧的框架格局,从单纯的文化研究状态中走出来,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逐步建立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模式,文化经济一体化有三层含义:第一,文化的经济化,一方面指文化因素以愈来愈多的种类和程序参与并融合到经济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指这种参与和融合的结果。第二,经济的文化化。一方面,指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的文化取向日益增强,另一方面指经济的文化含量达到相当高度的结果。第三,文化经济一体化,也即文化产业化,文化与经济在共同的发展中,交叉生长,经济领域出现文化产业群,文化领域出现商品产业群,这一新兴的文化产业现象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经济生活全方位进步的结果,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增长的结晶。在新的文化取向日益明显的时候,我们的着重点应该转向调整,从古文化的遗产中找路线,寻价值,如建立彝族区域经济圈,国际化的彝族文化走廊,彝族风情旅游特定的格调、模式等,要以市场经济的需要作创新要素来确立彝族人民特定的风格,去粗取精,使民族文化逐步商品化、市场化。从不同的文化圈,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中找到彼此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彝族人民的思想感情、观念等因素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升华,通过自我调节整合彝族人民的同一意志,同一行为,使我们的文化和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