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乌蒙山区通过几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产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多种经济作物竞相发展的格局。适当减少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扩大延伸早熟蔬菜(返季节蔬菜),优质桃、梨、柑橘、大蒜、黄豆、天麻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经过因地制宜和扬长避短的调整,产业结构从单一的向多层次、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开始显示出以往所有的旺盛生命力。粮食和经济作物互相促进,充分发展。例如织金县官寨乡麻窝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后,经济作物已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最少的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一般的人均纯收入增加1 200~1 500元。2000年以来,借生态农业实施之机,按照规划退耕还草,利用退耕还草大力发展畜牧业,使之得到综合利用,自然优势和畜牧业得到同步发展。

产业结构虽然经过几年的逐步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联手扶贫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合理化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一是农工商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为微弱,甚至尚未出现这种结构;二是广义的农业结构不协调,自然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农业中的产业结构也十分单一,名、特优、新、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相对不足。优质水果不优,市场畅销的无公害蔬菜、野菜、乌鸡、羊、牛等生产率低;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不足,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的要求;四是生产力要素得不到合理的布局和组合,导致了比较大的浪费,从总体上看,产业结构的调整,缺乏区域化布局;优质产品缺乏品牌;特色产品不特色;面向市场需要的农产品销售还不够健全。近几年,即使政府扶贫等部门的项目开发也是形不成规模,没有形成龙头产业;生产管理水平仍然十分低下。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