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发展的基本思路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三、发展的基本思路

退耕还林后,对于发展后续产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到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相互统一、协调发展,有以下一些发展的基本思路:

1.林草结合,畜草配套。

退耕还林还草是发展畜牧业的大好时机,不仅可以实现土地资源、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有机结合,也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解决人与林、人与地的矛盾,还可解决畜牧业与林争地、与人争粮的矛盾,是农业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退耕之后,宜草的地方大面积还草,以草养畜是理所当然;同时疏林下也可以种草,发展畜牧业。据专家介绍,疏林下种草的方式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其经济效益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毕节地区结合实际,总结出了“林草结合,以草养林;畜草配套,以草养畜;退养并举,以养促退;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得到了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的肯定,从而也揭开了毕节“畜牧大区”建设的新篇章。在退耕还草发展畜牧业方面,毕节地区涌现出了一些先进典型,如赫章县古达乡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退耕还林还草330多公顷,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配套发展了畜牧业,基本建成闻名的黑山羊生产基地,取得了粮翻番、畜翻番、收入翻几番的丰硕成果。因此,发展畜牧业,是退耕还林还草之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2.林下副业,多种经营。

依托退耕还林,探索治理模式,作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必须拓宽思路,把握政策,实施多种经营。国家规定,退耕还林后,林下不能再种粮食作物,但可种药材、养鸡、养鸭、养鹅等,发展多种经营。因此,退耕还林后,经济发展的路子是很多的。毕节地区在这方面积极探索,也取得一些成效。如黔西县铁石等乡镇在林下种黄花,已经形成一定“气候”,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远近闻名;织金县牛洞村2001年2月开始建立林下养鸡示范点,8户农户养殖两批共9 000只优质闽中麻鸡,获纯利54 000元,其单只毛利就达15.61元,利润6.13元,而将同品种鸡进行圈舍饲养,相同的时间内只获利1.5元。林下养鸡成本低、效益高,农民养鸡的积极性高涨。

3.“生态经济”,两相结合。

国家规定,实行退耕还林生态林占80%,经济林可占20%。生态林与经济林并举,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我们要结合各地实际,充分挖掘这20%的有效潜力,大力发展核桃、板栗、漆树等,既可进行经济林与生态林的混交,也可进行经济林的连片规划种植。在种植经济林方面,必须谨慎行事,尤其是水果,因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国家对经济林的补助也只有5年,弄不好,5年后,国家停止补助,林果产品在市场上遭到挫败,农民的生活将难以为继。为此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我区威宁、赫章的气候适于种核桃、板栗等干果,应大力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要积极引进发展早实品种,不然5年之后,经果林不挂果,怎么办?将导致农民对退耕还林丧失信心,毁林复耕。最近我区纳雍县从北京农林科学院引进种苗与技术,准备建一个26.68公顷的早实核桃示范基础,发挥示范作用,以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4.依托优势,发展旅游。

退耕还林还草后,生态植被得到逐步恢复,秀美山川逐步显露,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同时,大量的劳动力闲置,积极引导其向旅游业转移,也不失为良策之一。毕节地区旅游资源奇特丰富,不仅有早已闻名遐迩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自然风光,也还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灿烂的革命圣地、厚重的历史景观,这是建设毕节旅游大区的基础,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其中有许多旅游资源是我们彝族先民创造的,也有许多是处于彝族同胞聚居的地区,如大方县的奢香墓、百里杜鹃、油彩河,毕节市的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威宁县的草海,赫章县可乐乡的古夜郎文明遗址(学术界有的认为是彝族先民创造或参与创造的,究竟为哪个民族创造,尚有争议,但目前处于可乐彝族苗族乡是不容置疑的)和贵州省屋脊韭菜坪(兴发苗族彝族乡境内)等等,这些都为发展彝族地区旅游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工业。

5.劳务输出,增加收入。

退耕还林后闲置的劳动力除引向旅游等第三产业外,进行劳务输出不失为明智之举。劳务输出是赚“尽钱”,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挣钱,也可以学技术。有些学成返乡的青年,不仅带回资金,也带回技术,在当地进行创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对劳务输出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正确引导,搞好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