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可乐遗址位于赫章县城西60公里处可乐民族乡驻地,属乌蒙山东段边缘。这里四面群山拱卫,中部为一东西走向的坝子,海拔1 800米左右,属乌江北源的可乐河、麻腮河于坝中交汇向东流去。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适宜古人类生活。坝子南北边缘,分布有50~100米缓坡丘陵延至远方山麓。缓坡地上目前已发现14处战国至秦汉时期古墓群和2处同时期的都城、聚落遗址,面积3.5平方公里。遗址与墓葬分为两类:秦汉时期的都城遗址和战国或更早时期的聚落遗址。墓葬分汉民族墓葬和夜郎民族墓葬。遗址与遗址,墓群与墓群均在同一区域内,但互不交混、泾渭分明。

秦汉都城遗址,地处可乐坝子中部,于一东南延伸的缓坡台地上,东西长350米,南北宽由50米扩展至200米,呈一“猪心形”。东北边沿为悬崖峭壁,南北边沿为陡坡地。南部边沿原残存长120米,残高0.5米土城墙一段。墙基宽5米,上部宽3米,墙体用黄褐色粘土夯筑,遗址中心面积2万余平方米,地表为灰褐色土,耕土下为红烧土(又名五花土)。经发掘遗迹分析,该处原属布局严谨、宏伟高大的朱楼翠阁住地。文化层堆积厚0.4米至2.7米,其中包含有大量秦汉时期的板瓦、筒瓦、瓦当和石、陶、铜、铁等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战斗兵器、装饰品、钱币等。

汉民族墓葬及出土文物,均与中原秦汉时期汉文化无异。墓型为刀型,铲型等,墓室分石室、砖室、木椁、土坑竖穴并有部分多室墓。墓随山势而横埋,墓向为0°~115°和270 °~360°之间。随葬物丰富,其中不乏有汉文化与多种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器物。

夜郎民族聚落遗址,于可乐坝北缘柳家沟缓坡地上,距都城遗址1公里。遗址内伴随众多汉墓,可见其时代早于秦汉以前。1977年在此发掘75平方米,出土石器37件,铜器残片2件,陶器残片500多片。石器为生产工具,计有石刀、石斧、石凿、石球等,陶器为生活用具,其中有罐、杯、碗、豆等。均属手制夹砂黑灰陶。其出土物风格特点与秦汉时期迥然不同,独具地方特色,它与夜郎民族墓葬出土物有密切的联系,是夜郎民族的文化遗存。

夜郎民族墓葬与汉墓不同,其所在地明显疏朗,排列有序,是典型的氏族公共墓地,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平面为长方形,但不规整。长1.4米~3.2米,宽0.4米~1.45米之间,墓向为280°~375°之间。其中有两种形制变异的墓坑,一种前后端各向两边呈弧形外扩,似“哑铃状”;另一种头端中部呈弧形外凸,似“钟状”。这类墓葬最为特殊且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的多种埋葬方式,死者均用铜鼓、铜釜、铜洗之类套于头部。考古上称为“套头葬”,而这种奇特的“套头葬”,全国考古资料中尚无先例,惟赫章独有,极为罕见。如HKM274号死者“敬事”之墓,墓主用一大铜釜套头,釜上腹部铸造一对威武站立栩栩如生的老虎,另一大铜釜套脚,面部盖一铜洗,右臂上盖2件铜洗,左臂旁侧立一铜洗。仰身直肢,两手环抱胸前。由遗骨痕迹测出其身高约1.8米左右。他头顶椎结,别铜发钗,套于釜内,面罩铜洗,双耳垂玉块,颈上佩琥珀、玛瑙相衔的串链,双手各佩带10只铜镯和10个铜铃,身穿铠甲,腰佩两把卷云纹柄青铜剑,怀抱秘冒无胡戈。不难想像,墓主生前的衣着、装饰、生活及其风采。该墓出土文物90余件,应属夜郎上层社会奴隶主贵族,它显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奇特而神秘的气氛。

这类墓随葬品多寡不等,多者百余件,少者一二件,部分墓中一无所有,表现了身份的高低贵贱。出土文物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战斗兵器,装饰品等,其中有锄、锸、凿、斤、斧、鼓、釜、鍪、洗、壶、戈、矛、剑、刀、手镯、带钩、铜铃等,陶器以罐、碗、豆为主。兵器较多,这里不作详述。器物内发现水稻、大豆、果实等植物和鸡、猪、羊等动物遗骨。

“套头葬”属赫章可乐夜郎民族特有的埋葬方式,它是受何种意识的驱动已很难知晓,是财富的炫耀?或是地位与权力的显示?或是生殖观念与生命回归母体的意识?可能性极大的应理解为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反映与崇拜,企望鼓、釜特有的神通魔力带来祖灵、神灵对后人永久的庇佑。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