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随想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文中称汉景帝之子刘德的治学态度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斗争中,毛泽东一贯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在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时,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指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1941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从哲学的高度,对“实事求是”作了唯物而辩证的阐释,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正是他们不懈地对“实事求是”的倡导和实践,才在1949年10月1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一
建国初,中共面临着土地改革、清匪反霸、扭转财政经济劣势等等系列重大工作。当时的“实事”是,对新生的共和国,国际上帝国主义反对,国内有国民党残余和地主阶级的反对,以及由于社会经济改组和战争带来的对工商业的某些破坏而引起许多人的不满。毛泽东根据这一客观实际,指出“我们不要四面出击”,“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如此一来,“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以及“地主阶级就孤立了” [1] 。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战略策略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系列复杂的工作斗争。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土地改革工作,因为它是面对客观现实而如何才能使绝大多数的人“拥护我们”和“不反对我们”的关键。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根据革命斗争的实际和需要,在北方大约有近2亿人口的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贫苦农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等生产资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制度的热情。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北方“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2]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延续,同样是根据当时面临的“实事”而进行的。正是由于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胜利地完成了建国初期各种繁重的工作任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称为“过渡时期”。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求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一段时间,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
这个总路线是否实事求是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它要求的是“逐步”,不急于求成,是符合当时国家实情的。我们来看看在确立和开始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党内的一些纷争。这个纷争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现代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化的先后顺序上。有两种意见,一种为“先机械化,后合作化”;一种为“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很显然,前一种带有冒进性质,违背了过渡时期的“实事”。毛泽东采纳了后一种意见。
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初期,也曾经历过由手工业式的工场逐渐过渡到机械工场的过程。马克思指出:“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场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 [3] 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结合中国当时的“实事”,农业合作化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实行工场手工业式的合作。虽有纷争,但实事求是的思想始终占据主流,认识上最终基本得到了统一。
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一化三改”均要求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农村合作社过渡的顺序为:从个体农民,到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最后到社会主义高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顺序为:首先建立手工业生产小组,再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顺序为:从资本主义工商业,到加工订货和统购包销的国家资本主义,到公司合营的半社会主义,最后到社会主义。
总体上说,实事求是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1953年至1956年的执行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偏差,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方法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是,其作用和功绩是显而易见的。四年中,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全面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较为协调地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幅度改善。这一时期,成为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中国共产党在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时,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在1956年后的一段时间,能及时地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等;1956年1月至7月,陈云先后发表了《公私合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使用资方人员》等。这些论著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系列新方针,以及解决业已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方法,并促成了1956年9月党的八大实事求是总方针的提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如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党的八大开始,坚持这一实事求是的总方针并不断完善之,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现今经济社会的繁荣程度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遗憾的是,后来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这些“左”的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从1957年下半年的反右扩大化,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二十年间,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完全被抛弃了呢?不能表象地这么说。此间,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两大走向:一种是符合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一种是违背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后一种错误的指导思想导致如前所述的系列“左”的运动,前一种正确的指导思想则与之抗争,形成了一些好的理论观念和方针政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的过程中,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觉察到了运动中出现的问题的严重性,并努力加以纠正。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召开,毛泽东郑重提出并要求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强调要区别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此后至1959年7月,中央召开系列纠“左”会议,对纠“左”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回到主流前沿,“左”倾错误得到初步纠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所好转。1959年8月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后至1960年,违背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在继续“大跃进”的大背景下,以彭德怀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仍在探索中维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虽然此时力量显得微弱。
事实上,“大跃进”期间,特别是后期,中共中央高层许多领导人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多次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并深刻认识到了“大跃进”的错误,由此而迎来了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大会把所有的经验教训都集中到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来,开始全面执行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也是在1962年,在反右扩大化中蒙受冤屈的一些干部群众开始得到初步平反。此后至1965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各项事业呈现繁荣景象,虽然其间在“四清”等运动中仍流动着违背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严重违背实事求是、极“左”思想体现最为突出的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也仍在起着一定的作用。1967年1月后,在疯狂夺权中被打倒的大批领导干部,于当年8月以后,相当部分得到了“解放”,恢复了工作,尽管后来又几经反复;1972年至1973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由周恩来主持,对一些“左”的思想进行纠正,许多单位、部门的工作及名称得以恢复,局势趋于稳定;1975年,同样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大刀阔斧进行了全面整顿,经济社会明显好转……这些,都证明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仍在发挥一定的作用。
从1957年至1976年这二十年间,实事求是和非实事求是两种指导思想在或明或暗、或强或弱之间交替运行着。为什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确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这一时期会如此遭受曲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前进道路时陷入迷茫境况所致。
三
1977年和1978年,是徘徊中前进的两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痛定思痛的两年。其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高层,倡导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大讨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迫切要求重新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标志。而真理标准思想大讨论之所以未能成为改革开放的起点,是因为党内有“两个凡是” [4] 阻碍着,实事求是与“左”倾思想还处于博弈中,其作用还不是那么明显。
四
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里程碑式地成功将“两个凡是”“左”倾思想转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同时,政治路线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导航下,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历史地看,邓小平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的主要贡献有几方面:一是实事求是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倡导并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二是提出并在实践中论证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性;三是身体力行,重新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实事求是,开创新的实践,探究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分别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三、第四代领导人,在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环境条件下,提出了“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命题。不用说,这两个命题与“实事求是”完全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要求,在前进的道路上,国际国内环境条件在不断变化,不能固守陈规,要根据变化了的“实事”跟上时代。“科学发展观”要求,由于中国目前的“实事”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因而要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总结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从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达到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世界排名第十五位;到2008年,达到了30.067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三。
新中国建立六十年来,无论是发展顺利、凯歌高奏的时期,还是曲折受挫、茫然迷误的年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才能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真理的验证,曾经让我们付出巨大代价,必须牢牢记住。
(获2010年贵州省建党90周年论文大赛三等奖)
[1]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页。
[2]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1页。
[3] 《马克思恩克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8页。
[4] “两个凡是”即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