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灯夜读
夜阑人静。
窗外的世界,溶进无边的夜色里。一盏灯,将柔和的光,倾泻在小小的书桌上。孤灯清影,有茶相伴,捧书夜读,是种莫大享受。
回想起来,养成孤灯夜读书的习惯,应该始于做乡村教师的时候。一排低矮的宿舍,前面,是个篮球场和几间教室,学生离去后,显得空空荡荡。后面是连绵的群山。夜幕降临,除了离学校不远的山寨里,有些隐约的灯光,和偶尔几声犬吠、鸡鸣。天地之间,只有漆漆黑夜与无边的宁静。闭门,窝于斗室,一盏昏黄的电灯下,除了读书,还真不知道可以去干点什么。改改作业,看看明天要上课的内容,再准备一下教案。时间也去了不少。等捧起一些自己喜欢的文艺书籍,看不上几页,眼已发涩,头已发昏,灯光更显昏暗。屋外,有山风呼呼刮响,风声里,挟裹着夜鸟的怪叫,听上去挺吓人。掷书于桌,拥被入梦。一个个寂寞的夜晚,悄然逝去。
后来,换了所学校。宿舍在三楼。窗外,是一片山地,和远远的,几间房屋。那是乡卫生院的房子。房子前面那片空旷的山地里,有几座孤独的坟茔。卫生院的灯光熄灭得早,往往,在夜色里,只能看到一些萤火虫,在空旷的山地里转悠。萤火虫的光,忽明忽暗。由于空旷,反倒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害怕。那时,已经有了台灯。在孤独的台灯下,阅读,光源和精神,都容易集中。漫漫长夜里,开始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早早处理完作业和备课的事情,就开始让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鲁迅、徐志摩、郁达夫,陪我过夜。自己犯上所谓文艺青年多愁善感的毛病,也似乎,跟那时的孤灯夜读有关。
习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形成。之后,再想改变,已经很难。
后来,有机会上大学。学校规定,11点熄灯。同学们可以早早入眠,我却在床上,辗转反侧,十分难受。实在忍不住夜读的诱惑,干脆悄悄买了包蜡烛。好在我住的是下铺,坐在床边,点亮蜡烛,在摇曳的烛光下,又找回了孤灯夜读的感觉。只是,那种环境中,怕影响了别人睡眠,连咳嗽,都只能捂住嘴。翻动书页。也只能轻轻悄悄,生怕弄出声响来。好在同寝室的同学睡眠质量不错,大部分时间,都能让我伴着鼾声,享受夜读。唯有一个云南的胖子,经常起夜。一起夜,就难睡着。睡不着,就找我毛病。劝我熄灯,我不听,他就跳下床来,将我桌上的蜡烛,扔出窗外。我气得半死。但毕竟理在他那,加上大家平时关系处得不错。也只有,气鼓鼓地,瞪这胖子一眼。然后上床闭着眼,开始数“一只羊,两只羊”。
……
成家之后,不管是居住在玲珑漂亮的县城,还是繁华喧闹的省城。孤灯夜读的习惯,仍然保持着。
城市的夜晚,隐去了白天的喧嚣。鼎沸的车声、人声和叫卖声悄然而逝。窗外,虽仍有昏黄的路灯,间或孤零零几户晚眠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但毕竟,已经少了让人目眩神迷的霓虹和闪烁不定的广告。城市夜晚,虽没有乡村那样纯净和漆黑,但当妻子和孩子睡去,家里,已是一片宁静自由的空间。
熄灭各种光源,打开台灯,就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小小的,蛮温馨。如果说,以前的夜读,大多得为工作和生计,必须把业务书籍作为主体,那么,如今,则可以随心随性。或者是白天没有看完的报纸,或者是新到的文学杂志,或者是刚刚从书店买来的自己喜欢的书籍。又或者,是电脑里,随意搜寻到的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夜读的对象。
“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浪漫情调似乎没有,但妻子表示关心,一碗热汤面条加个煎鸡蛋,倒是偶尔会有。另外,早已安全过了“雪夜关门读禁书”的年纪。此时的夜读,已不需要心跳加速的刺激,也可少了虚名浮利的计较。要的,无非是一分宁静,一份闲情。
“微雨秋栽竹,孤灯夜读书”。前半句诗所透露出的古人这种浪漫雅致的生活情调,现代人,除非是隐居深山的高人略可尝试,如我辈俗人,只有神往的分了。那么,就要下半句的精神享受吧。在喧嚣的尘世中,于奔波劳碌之后,能静静地,享受一番孤灯夜读书的宁静、自由与悠闲,足矣。
(刊载于2012年4月《当代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