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背篼干部”精神
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地处麻山腹地,是贵州省100个极贫乡镇之一。这里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0.9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972元人民币。全乡3个行政村1737户、7673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9%。全乡62个村民组,有17个村民组未通公路,涉及到344户、1497人。
从乡政府到最远的村民组,要走8个小时左右的山路,山路在岩石的缝隙中时隐时现,人从这个山头走到直线距离不过数百米的对面,又是“山高我为峰”的时候,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行走到有些路段,必须攀着岩石,甚至拉着荆棘才能通过。在这嶙峋的山路上,常年行走着一些背着背篼,穿着统一工作服,能够说一口苗族语言的乡干部。他们大多面带倦意却精神饱满,每次从乡政府出发前,他们的背篼里,已经装满了油、盐、酱、醋、种子和肥料等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些常年行走在乡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人,就是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的34个乡干部,他们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呼为“背篼干部”。
一直以来,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市民,基本上都知道城市里的“背篼”,那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对打工一族的爱称。这些城市里的“背篼”们的唯一的生产工具就是一个既普通又廉价的背篼,从事的是为需要服务的人们提供搬运服务,并根据所搬运货物的多少和里程的远近讨价还价,确定收取一定的劳务费,以此维持生计。当然他们也是在为谋求自己和孩子的跨越发展而寻找机遇。毫不夸张地说,城市里的“背篼”,如今已经成了市民工作和生活的依赖,也已经成为现代都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对背篼再熟悉不过、对乡干部亲切有加的长顺县敦操乡人民群众,把乡干部叫做“背篼干部”,着实体现了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基层干部的敬意,体现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依然无间,难能可贵。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在贵州4000万各族人民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的时候;当长顺县敦操乡的34位乡干部常年把背篼背在肩上,翻山越岭,走村窜户,像自己回家一样,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带去;当敦操乡的各族群众把“背篼”与深爱他们、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需的乡干部联系起来,把他们的“父母官”真诚地、朴素地称为“背篼干部”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贯彻黔南州委书记黄家培提出的“践行宗旨,务实苦干,克难奋进,永不懈怠”要求,应该怎样落实长顺县委书记张惠明提出的“抢抓机遇,务实拼搏,突破常规,勇于跨越”要求,在大好机遇到来的时候,在长顺、在黔南、在贵州,切实做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这就十分有必要学习和研究长顺县敦操乡“背篼干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那道风景了。
一、“背篼干部”在诠释我们党的行动指南
《党章》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历史证明并且还在证明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它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随后,又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社会主义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证明,只有这个理论才能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才能保证中国亿万人民、包括生存和居住条件都还很恶劣的长顺县敦操乡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完全实现民族振兴。
《党章》还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党把实现这样的社会制度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表现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的无比崇高和壮丽,实现这一社会制度是我们党的最主要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长顺县敦操乡的“背篼干部”们,常年奔走在崇山峻岭间,也许不能够系统地从理论上诠释我们党的宗旨、行动指南和最终目标;同时,他们也远离了繁华都市,甚至远离了现代生活,但是,他们一年四季在做的基本工作一目了然:心系百姓,事无巨细,服务于广大敦操乡人民,做到老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弱势群体的疾苦急于一切,老百姓的呼声先于一切,完全做到了“老百姓的事无小事”,所以,与其说是他们把老百姓所急的、所盼的、所需的东西全部装在背篼里,不如说是他们早已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这个“为人民服务”的核心装进了心里。他们着手的是小事,但是他们着眼的是党的千秋基业,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用扬鞭自奋蹄,寒来暑去都无悔。
二、“背篼干部”表现的精神有丰富内涵
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另外一种是思想,而思想总是战胜剑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下的国家,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其实就是思想之剑所向披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用人民群众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是好人。好人是有内涵的,“背篼干部”们被人民群众称赞为“好人”,应该包含着以下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一)“背篼干部”得到的是人民对党的信赖
众所周知,现在的农村,空巢老人现象很多,一定程度上讲,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有媒体记者在敦操乡看到“背篼干部”梁东元从背篼里拿出一卷卫生纸分成几份,叠好后放入一位卧床老人兜里,又用碗盛来水,喂老人吃药,宛如对待亲人一般。老人叫梁猫妹,今年80多岁,双目失明,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精神不正常,小儿子去年去世,老人与12岁孙女相依为命。前一天“背篼干部”来看望老人时发现老人正在发烧,用废报纸擦拭鼻涕,鼻子被磨破,于是今天帮老人带来了卫生纸和药。老人总是重复着对“背篼干部”说:“我眼睛不好,看不见你们长什么样子,你们都是好人。”敦操乡党委书记胡荣忠举例说,现在群众对干部特别信任。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银行存折、密码都交给“背篼干部”,让其帮助存款、取款。
“好人”是舟,民众如“水”,水可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人人都懂,问题在于,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用行动来诠释它。我们的党和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延安、在大别山、在长征路上……就是得到各族人民认可是“好人”了,才如鱼得水,中国这个世界“航母”,才战胜艰难困苦,强大起来,活跃在今天的世界国际舞台。
(二)“背篼干部”传承的是为人民服务宗旨
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有五方面,其中包括“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
看看“背篼干部”梁勇的一段工作记录:“2012年2月21日,下到服务点统计外出务工人员情况,春耕土地翻犁情况,顺便捎带罗小幺的东西:2把面条,5元/把;1包味精,4元/包;1瓶酱油,6元/瓶……”简单的数据,没有豪言壮语,但是真实、朴实和简单中,我们分明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背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服务无疑是“完全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尤如亲人。这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笔墨书信变成了手机短信的今天,在物欲横飞的都市风景与边贫地区还有连汉话都听不懂也不会说的地区同时俱在的现代,实在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连接党群关系,打开与人民群众对话的窗口,复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粘贴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的“背篼干部”,就在日复一日地为人民群众排优解难,传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背篼干部”在认真践行着“科学发展”
长顺县敦操乡地处边远,那里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人均耕地0.9亩,并且,“一碗泥巴一碗饭”的旱地占95%以上。很多人家辛苦一年,种出来的粮食也就够吃半年。若干年来,各级政府始终在精神上、资金上、项目上倾心和竭力帮扶着,“背篼干部”们更是不敢一日闲过,为农民背去果树苗、优良种,手把手教他们种烤烟、种果树、种高粱。有媒体记者随“背篼干部”走了4个多小时为6家村民送去了春耕所需的高粱种子。每到一家,“背篼干部”都会向村民讲清楚高粱的种植方法。村民们也都会拉着梁东元,留他吃饭,但都被婉拒了。为了不增加村民负担,“背篼干部”历来是帮助村民义务送货,一般都是自带干粮。
客观地说,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谈科学发展,确实有些空洞。科学发展,发展什么?这个问题困扰的不仅仅是县委县政府,还困扰着风里来雨里去永不懈怠的“背篼干部”。怎样才能够突破常规,勇于跨越?“背篼干部”们认为,要大发展,自然需要大手笔,大手笔却离不开突破常规,勇于跨越。“背篼干部”已经从细小处开始突破常规:他们从干部试种开始,从种玉米到种高粱,到种花椒,到喂养绿壳蛋鸡,到放养黑山羊。现在的敦操,村民已经开始主动向包点干部询问,“你们教教我们,不用亲自种都行”。对此,能不能够这样理解:通过我们党的干部的言传身教,从而改变人民群众的惯性思维,改变以前一成不变的种养模式,为改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存条件,提高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做些努力,应该就是一种抢抓机遇的具体行为,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务实表现。可能,“背篼干部”没有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日记里,但是,他们在与群众为伴的日子里,在为群众做琐事、说碎语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认真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四)“背篼干部”在雕刻思想文化和人类灵魂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而且也是人类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孔子的全部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意义非常宽泛,但是最基本的内涵有两个:“克己复礼”和“仁者爱人”。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孔子又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流动而不板滞,随岸赋形与智者相似;山巍然,屹立而不动摇,与仁者相似;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说这些,就是想把古代伟人孔子与现代“背篼干部”联系起来,放在“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背景下,思考探究:“背篼干部”是不是真的只是在做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立孔子言论存照,我们不难看到,“背篼干部”们,都是在“务本”,为人民服务之本,也是在做人,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他们乐山乐水,在穷山恶水间快乐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正是智慧仁爱之人;对于自己的事业,是何等的热爱和忠诚,无论春夏秋冬,乐此不疲,以老百姓的苦为苦,以老百姓的乐为乐,是何等崇高。而时下,一些干部下基层或如出差旅游,坐车观花绕一圈就“打道回府”;或如“蜻蜓点水”,群众在山下,他在山上,随便看看、问问就了事;或是随从和陪同人员一大帮,前呼后拥,让群众成了“门外客”。这些干部把下基层、走村入户当成了“过场戏”,何谈深入基层为民服务呢?相形之下,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背篼干部”与“蜻蜓点水”干部的差别,不仅是一个务实一个务虚的表面形式上的差别,而应该是思想文化和灵魂深处的差别,前者虽然可能没有高学历、高职位,当然也没有高工资,但是他们有高境界:很多人脚步不能够到达的地方,“背篼干部”到达了,很多人眼光不能够到达的地方,“背篼干部”到达了,很多人的精神飞不到的地方,“背篼干部”飞到了。他们在克难奋进,践行宗旨,他们在弘扬、雕刻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人类灵魂。
(五)“背篼干部”在演奏着伟大时代的最强音
自从央视播出了“背篼故事”,很多媒体记者“沉下去、道出来”后,“背篼干部”们“走”出了大山深处。“背篼干部”和“背篼故事”都“火”了起来。对此,有人认为应该归功于媒体的发现,其实,媒体的发现固然重要,但是,光是发现,未必会引来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有山东的老人寄来上好的高粱种子;有江苏的老板来电话说准备“包购”敦操的物产;原来认为乡党委书记胡荣忠们“要权没权,要钱没钱”,从敦操外出谋生的一些年轻人,主动联系了胡荣忠说“想回来,和你一起干”。
通过透视这些现象,不妨想想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精神使然,它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的呼唤。曾几何时,我们认为我们的会议多,我们太忙,忙得走基层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认为我们的钱太少,所以我们不停地去像挣扎一样去挣钱;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其实是我们计较的太多;我们认为曾经很“听话”的人民群众太“刁”,所以我们就欺哄吓诈……却在不经意间,只会在嘴上毫不费力地说“为人民服务”(站着说话不腰疼),不会像“背篼干部”那样,用行为从点滴做起,一笔一画地书写“为人民服务”(翻山越岭腰不疼)。所以,笔者认为,对“背篼干部”的发现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背篼干部”们那种务实拼搏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了不起的是,通过媒体发现,唤醒了我们成千上万的基层干部、甚至各行各业的人们的“平常心”。我们是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任何伟大的时代,都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一定的时期内,也许它显示不出是最强音,但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记得它,并且,不管有什么杂音,都应该分辨得到:为人民服务、“背篼精神”永远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最强音。
总之,我们相信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的“背篼干部”,只是全国若干乡镇干部、机关干部的一个缩影。同时,我们也不可以乐观地认为,“背篼干部”很多。我们宁可把“‘背篼干部’不多”作为盛世危言,把“背篼干部”精神根植于你、我、他的内心深处,把大事想好,把小事做好,把基础固牢,我们就有理由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