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寄高原
一
公元1989年。
初秋。
一列普快车,鼓着劲儿,轰轰隆隆,在湘西那巍巍群山中疾驰着,驶向贵州高原。
第六节硬坐车箱内,挨窗顺向坐着一位端庄、俏丽的姑娘。她,就叫刘丽萍,刚满二十一周岁,湖南省武陵源外国语学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
列车过了湘西,进入黔东。
半岛似的小茶几上有她的一个女式小皮包,包里有一本日记本,日记本的扉页上有这样一首小诗:
收拾行装,收拾行装
包好在母亲膝上做的梦
远方有泥土在焦渴
出发吧,我们
用我们年轻的血液
浇灌那片喊渴的土地
让若干年后的考古学家
在高原绿色的岩林中
发现我们骨颅的化石……
这是她临毕业时,同贵州省长顺县教育局签下合同后,写下的诗句,题目叫“出发”。
二
两月前盛夏的一个上午,湖南省武陵源外国语学校的教室里,一个五十多人的座谈会正在一种活跃、充满激情的气氛中进行着。贵州省长顺县前任教育局局长马仍昌和人事股股长王志忠,杂坐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们推心置腹地交谈。谈贵州高原的风情胜地,谈长顺县的教育改革,而谈得更多的是长顺县作为高原上一个偏远的县份,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的奇缺,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经济发展的缓慢。
是的,长顺县的确偏远,的确落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也许不很恰当的话:中国是世界上较穷的国家之一,贵州省是全国较穷的省份之一,黔南州是全省较穷的专州之一,长顺县是黔南州较穷的县份之一。
如果这话至少有一半是正确的,那么,你首先得把“贵州省是全国较穷的省份之一”和“长顺县是黔南州较穷的县份之一”列入正确的一半之中。
贫困、落后,这是事实。
然而,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不会眼睁睁看着这个事实存在下去。
正像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劳动大军怀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奔赴祖国大西北那样,座谈会的第二天,在“我自愿到贵州去”的报名单上,报名的毕业生人数大大超过了长顺县教育局预定的数目。
在这报名单上,刘丽萍因首报名字排在第一个。
最后,长顺县教育局经同校方协商,确定了25名。刘丽萍当然也在其中,因为,在此间,她曾几次三番找过马仍昌局长和母校领导。她担心自己被筛掉了,虽然她的毕业成绩很优异。
……
用我们年轻的血液
浇灌那片喊渴的土地
……
来了,从遥远的洞庭湖畔。刘丽萍在心底唱着这支心曲,来到了长顺县摆所中学,心切切地走上了讲台。
三
“你猜猜,谁是这个学期的先进?”胡开亮老师问。
“谁都够格,但最突出的有一个,我保准猜对。”卜贤志老师样子很有把握。
“那不一定。”胡开亮老师捻捻胡须,“赌不赌?我们俩谁猜输了请一餐。”
“好,赌就赌。”
他俩各自把猜定的先进写在一张纸上,折好,交给对方。
评选先进会议很顺利,十多分钟下来,结果出来了:1989年秋季学期先进教师是刘丽萍。
胡开亮和卜贤志同时打开纸条,同时笑了——他俩猜的都是刘丽萍老师。
是的,人类的感观,在同等素质下,在给定的同等条件下,从大脑中反映出来的或抽象或具体的事物,应该是相同的。
这个先进,我们的“小湖南”——刘丽萍是当之无愧的。
省教委已决定:1990年全省中考英语科将百分之百计入总分。
但是,摆所中学1990即将毕业参加中考的初三两个班,从未开过英语科。问题是很严重的。
时间,就一个学年,在这短短的一个学年中,怎样才能把三个学年六册书上完?仅仅是上完还不难,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负担,学生能否接受得了。这个问题,即使是教学经验超群的老手,也会感到非常棘手的。
问题的确很严重。然而,退却是不可能的。刘丽萍没有退却,她接纳了这个严重、棘手的问题。是么,既然雄心勃勃,舍去了洞庭湖畔令人心醉的生活,怀一腔热血爬上这个古老而贫穷的高原来了,那就应该干出点儿事情来才是。
刘丽萍咬住了牙,多方求教,沉心摸索,采取了“一兴,二督,三补”的教学方法。“兴”采取多种措施,让学生对学习英语有浓厚兴趣;“督”即督促学习,加强训练;“补”即挤时补课,争取时间。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尽相同的。随着单词的增多、课程的加深,部分学生已力不从心,学习成绩已遥遥于后。差生明显增多。作为老师,解惑者,育人之人,不管在任何条件下,任意放弃一个差生,这不但标明自己职业道德的低劣、责任感的缺乏,而且也显示了自己的无能。
刘丽萍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差生。
“麻烦你了,刘老师!”学生家里、刘老师自己的寝室里,多少个差生,多少次获得了满意的讲解后会读、会写、做完作业后,对他们的刘老师说上了这句感激的话。
细雨濛濛的一个下午,初三(1)班一个叫陈霞的女生,因病缺课而到刘丽萍老师寝室补课,黄昏时分,才把应该掌握的内容掌握。天色已晚,山路曲拐泥滑。这位女生被挽留了下来,师生共食、同寝。
一个学期的二分之一时间过去了,刘丽萍终于用滴滴心血浸完了第一册。考试结果,两个班九十八人,只有十人不及格。这是很不容易的事。
刘丽萍心里的喜悦是有的,但这喜悦只是短暂的一瞬,因为,后面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走过五册更为艰苦的路途。
后面的路途的确更为艰难。这,不单表现在时间的紧迫、课程的加深、学生的负担上。
当刘丽萍准备扬鞭起帆开始上第二册书的时候,教务处通知:第二、第四、第六册英语课本未买到,县城,甚至省城都联系过了,没有书。
怎么办?时间是无情的,它不会因为你没有书而停止下来等你。刘丽萍从箱底翻出了自己以前用过的第二册英语课本,决定自己刻印给学生——这是唯一的路。学校经费紧巴巴的,没有这笔纸张费的开支。不过,两天两夜后,一本本油印的课本已摊放在学生的面前——刘丽萍老师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开销了这笔纸张费。
或许,你会说捐献支付这么点钱算不了什么,你会说彭立珊先生捐款上百万上千万建设长沙市,你会说陈嘉庚先生捐款上百万上千万创建一所学校……是的,多少爱国侨胞,多少仁人志士,他们向祖国伸出了多么有力的援助之手,但是,一颗爱心,一颗对人民赤诚的心,难道仅仅只表现在金钱数目的多少上?这里,一分等同于一百万一千万……
四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年小十五大”。1990年农历正月初八,当千千万万个家庭刚从大年那醇香醇厚、阖家欢乐的氛围中过来,准备迎接更具团圆象征的传统十五元宵佳节的时候,我们的“小湖南”——刘丽萍老师告别了父老乡亲,告别了春意萌动的洞庭湖畔,双脚踏上了处于贵州高原南部大山深处的摆所中学校园。
此时,距开学还有二十天。
这里,四至六册英语课本在等着她,而时间就只有一个学期四个多月了。她必须来!
这里,两个毕业班近一百名学生在盼她补英语。她必须来!
这里,她那江南少女娴静温馨的柔情已渗透在高原贫瘠而富有的风骨中,她惦念着这块土地。她必须来!
(发表于1990年第九期《贵州教育》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