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洋灯
班顶江
自从老人跟我们一起到城里住后,每年我回家的次数就少之又少了。
近日回了一趟老家。看到老屋无人居住才四年多,就已变得腐朽不堪了。原来整齐的瓦沟变得零乱,椽子断了几根,从屋内即可窥见天空,心里甚是荒凉。在母亲住过的房间的竹篱墙上,还挂着盏洋灯,洋灯上满是灰尘。我轻轻一碰,早已锈烂的铁皮突然成碎片掉了一地,玻璃也相继落下碎了……
“碎就碎了吧!现在谁还用这破玩意儿”,我心里自我解慰。的确,村里早就通电了,一盏破油灯还有什么用呀!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但是曾经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农村视为稀罕物的“洋灯”,如今被摔碎了,心里却有些可惜。之所以叫“洋”灯,我认为应该是因为其稀罕,在当时的农村自制不出,与“洋火”“洋铲”齐名吧。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村子没有用上电,夜间照明得靠煤油灯蚕豆大小的灯光。每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窗户透着忽明忽暗的煤油灯光,整个村子显得格外阴森,偶尔看到提着洋灯窜门的灯光在动和听到狗的“汪汪”声,村里才显出一丝生机。在那个年代,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有些人家为了节约煤油,天一黑全家人就洗脚上床睡觉了。
洋灯是可以防风的,它由四块小学课本大小的玻璃通过铁皮条镶嵌而成,在农村是用来户外行走照明。洋灯并不是家家户都有,因为买洋灯要花七八元钱。而七八元钱在当时可是一家人三个月左右的食用油钱,所以村子里只有生活比较宽裕的人家才买洋灯。在村子里,大多数人家多是备有自制的简易煤油灯,多者六七盏,少者也有一二盏。煤油灯不用花钱购买,只需找废铁皮裹成小筒穿上白纸搓成的灯芯,然后插入盛有煤油的旧墨水瓶里就成了。煤油灯只能在屋内用,在屋外是经不住风吹的。即使在屋内风大时煤油灯也会被吹灭,所以在当时能有一盏可以防风的洋灯是多么高兴的事啊!
家里有盏洋灯,不单是大人高兴的事,也是我们小孩的高兴事。每每吃罢晚饭,家有洋灯的小伙伴就会把家里的洋灯挂到晒谷场的高处,约上一群同伴在灯下做游戏,那股高兴得意劲就甭提了。
1985年的热天,是村里人记忆犹新的日子,村子里的洋灯被宣告“下岗”了,因为日夜盼望的电灯照亮了村子的夜空。有了电,人们就逐渐忘记那扔在旮旯的煤油灯了,唯有村里的老爷爷,总觉电灯没有煤油灯方便。因为煤油灯给老汗烟点火很方便,而电灯是点不着火的。这是他通过多次试验证明了的道理。
洋灯的年代渐行渐远,村里人也逐渐忘记洋灯的曾经存在。如今我们村子,已是楼房成排,各类家用电器走进家家户户,每当夜幕降临,整个村子灯火通明,电视,卡拉OK声好不热闹。人们不用过着那围着柴火听鬼故事、点着油灯推大磨的日子了。
洋灯碎了,村子里却更加光明了。看着成了碎片的洋灯,心里突然生出几分喜悦,我拾起碎片,把它扔到垃圾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