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光照大千
如果人们常说的“贵州天无三日晴”这句话里,其过份夸张的状况中仍带有滋润和丰实的语意,那么,半年来“贵州天无三日雨了啊”这一翘盼天空发出的声音,则完全是一种焦渴难奈心理的吐露了。
长顺县,这个贵州省中南部国家级贫困县,自2009年入秋以来,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持续干旱,时至2010年3月,长顺县15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青烟欲漫,旱情让人窒息,春耕生产举步维艰,人畜饮水困难重重。面对残酷的自然灾害,县委县政府紧急部署,全面动员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深入一线带领群众抗旱减灾,生产自救,抗旱保民生、保春耕、保发展。
在庞大的抗旱保民生队伍中,您是乡镇基层干部,您的“毫光足以照大千”。您,就叫成名尧。您的名字,已经通过网络、报刊、电视、老百姓的“口碑”,传遍了长顺城乡、黔中大地……
为了促膝交谈似地悼念您,我们就这样称呼“您”。
一
老百姓的街谈巷议,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空间”栏目,以及贵州电视台3月19日晚上直播的《让爱滋润大地——贵州抗旱救灾公益晚会》……感动着并且告诉我们,您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基层干部,因为坚持奋战在抗旱第一线,积劳成疾,却没有等来甘露普降的那一天,就抛下并肩抗旱的同志、抛下多病的妻子、抛下两天后就要结婚的女儿、抛下专业学校毕业而工作却没有着落的儿子,长眠于干涸土地下。
2010年3月20日,星期天。
一早,骄阳烈日下,我们一行两人,向长顺县长寨镇冗雷村出发。
汽车拐进通往冗雷村的乡村公路,放眼公路两旁,上百亩土地,已经被阳光下格外刺眼的塑料农膜规则地覆盖着,趋身近看,便可以见到,杂交玉米苗一身新绿,破土而出,已经撑破了农膜,但仍在艰难地迎接着太阳日复一日的炙烤。车将进村时,一座青山下,若干彩色的花圈、一个普通的新坟映入眼帘,凭直觉,我们知道,那里躺着的,应该就是因抗旱积劳成疾已经长眠旱地的您。
事实证明了我们的判断,您的坟墓周围,摆放着数十个花圈,送花圈的有贵州省黔南州委主要领导,长顺县委书记杨永英、县长陈治松……。
坟墓的前方,还是阳光下格外刺眼的塑料农膜,您头枕青山,相信还在守望着这片干焦了的土地——您已经在这里抗旱三月余了啊!
村办公室里,一沓“长寨镇冗雷村抗旱保苗签到表”摆在办公桌上。从2009年12月开始,到2010年3月11日,都有六人签上自己的名字,除您之外,他们分别是镇干部王嘉宏、程安元、程远,村支部书记程孝荣、村主任助理朱海。然而,3月12日后的签到表中,再没有您的签字了。
您,走了,永远地走了。
村民告诉我们:您最后的时刻是这样走完的。
天亮就出发。几月来天天如是。3月11日也不例外。早上6点过,天还没大亮,您就起床了,您睡不着呀。7点10分左右,您打通了在冗雷抓抗旱的镇干部程安元的电话:“我们走吧,到组上去,昨天,成名方家还有两三分杂交玉米地还没有整理完。我们去帮帮他家。”
抗旱已经几个月了,镇党委把冗雷村冲头组139亩土地作为抗旱夺丰收的种植示范点,为赶季节,需要把已近绝收的油菜拔掉,改种杂交玉米。很多群众实在不忍拔掉油菜,就像自家养的孩子,再丑也是自家的,一时难以接受,示范点工作推进艰难。成名方家没有整理出来的这几分地,也是这一片示范点的最后一块了。镇干部程安元很快同您汇合,走了几分钟后,您说:“肚子又不舒服了,头也很痛。”
程安元建议说:“干脆找个车送您去县医院看看,您几个月以前就感觉不舒服的嘛。”
您说:“忙过这一段时间再去。”
话没有说完,程安元发现您已经走不动、站不住了,急忙叫来几名群众,同时打电话向长寨镇党委书记吴波汇报。吴书记急派车赶往冗雷村,把您接往县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医生初步诊断后告诉护送的人,应该早几个月来检查治疗,并且建议马上转省城医院。下午4点左右,转到省医学院的您被确诊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正常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于2010年3月12日凌晨1点病逝。
二
1957年3月16日,您出生在长顺县冗雷这个群山环抱的布依山寨。高中毕业以后,就到长顺县威远镇供销社磨油代销点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代销一些日常生活用品。1980年,时任冗雷乡政府干部的父亲成树昌到了退休年龄,按照当时的政策,您顶替了父亲,成为冗雷乡的一名工作人员。
参加工作后,父亲的言传身教,无时不鞭策着您格外刻苦勤奋;哥哥的英勇事迹,无时不激励着您扬鞭奋蹄。您先后当上了长顺县冗雷乡政府秘书,乡政府副乡长兼武装部长。“撤区并乡”后,深受布依族人民群众拥戴的您,先后被选举为长顺县长寨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镇人大主席。您病逝前是长顺县长寨镇主任科员。
您的家,是一栋1952年修建的七柱三间瓦房,曾几何时,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木屋,在十多二十年以前,在广大农村、布依山寨,是随处可见的。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这样的房屋,逐渐被钢混结构、花花绿绿的“洋房”取代。您家的老屋,就早已被“洋房”衬托出“古董”的味道。但就在这几间小屋里,先后诞生了两个英雄人物:一个是您的哥哥成名勇——二十年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老山英雄连长”;另外一个就是二十年后的今天,为抗旱永远累倒了又却永远“站”在抗旱一线的您。
英雄辈出,也许偶然。但是,从您兄弟俩的为官做人的平凡点滴中,我们会深深地感觉到:这是必然。
因此,要祭悼弟弟您,则也要同时祭悼二十年前的英雄哥哥成名勇,虽然我们的祭悼笔墨显得力不从心。
成名勇1973年入伍,像许许多多热血青年一样,背负老父亲、老共产党员成树昌的千叮万嘱,走进了绿色的军营。在那里,他以一个布依族小伙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完成了一个优秀军人才能够做到的所有“规定动作”,之后,他全程参加了1979年到1984年间中越自卫反击战,战争结束后,他被授予“老山英雄连长”称号。接着,就和他的战友一起,应邀到家乡长顺、到全国各地巡回作英模报告。时间已经滑过二十多年,到今天,长顺各族人民,仍然以他为荣,因他骄傲。每当提及,总是津津乐道。
1985年,英雄连长成名勇,怀着对故土的情节、对家乡的热爱,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云南籍的妻子,带着可爱的女儿,揣着军功章,转业回到长顺县人民武装部,任某科科长。一年多以后,因为妻子水土不服,也是思念“彩云之南”,以及远在他乡的父老乡亲,无论如何,执意要回故乡。成名勇虽然“巧舌如簧”,却只能够患一回“妻管严”了——调回云南。2000年,这个饱经战火洗礼的英雄连长,患上“脑萎缩”疾病,撒手人寰。有人说,这是多年战场上炮火轰鸣的后遗症。英雄连长带着光环惜别尘市,可是他用热血铸就的光环,并没有惠及柔弱的妻女,今天,他的妻子和独生女,仍然靠打工维持生计。
英雄连长不想让妻女有个“铁饭碗”吗?应该说,想是人之常情,不想才是假的。在那个年代,凭借军功章,对组织提点要求,合情合理,并不过分,可是,他没有说,他把曾经的想法、永远的内疚,一个人扛着,永远地扛走。
这,不是不近人情;这,分明是人格的伟大。
“不近人情”的,不只是成名勇,还有他的亲弟您;人格伟大的,不只是成名勇,还有他的亲弟您。
哥哥成名勇的人格魅力对您的影响是巨大的,或者干脆说,你们本来就有着相同的基因。
参加工作后的您,就下定决心:要像哥哥一样。即使不能身着戎装,在炮火硝烟中“潇洒”一回,也要在现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所作为,做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另一种形式的“英雄”。
弹指一挥三十年。三十年来,您走遍了长寨镇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万丈光芒下的烤烟地里,留下了您稳健的脚印;以工代赈的“坡改梯”工地上,一脸络腮、接近一米七的您,模样依稀;月黑风高的夜晚,村民纠纷的家里,您总能够说服双方平心静气;在推广杂交水稻、玉米的田间地头,和“顶牛户”的家里,您能够“软硬兼施”,最终听到群众“我服了你”的欢歌笑语;在子女若干次“老爸,你管管我们这个家、花点心思帮帮我们”的“围追堵截”过程中,您始终循循善诱,“胜利突围”,“突围”成功的方法千篇一律:“孩子啊,自己靠自己。”
您要求孩子“靠自己”,但是,您知道,在百年不遇的干旱大重灾面前,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基层干部,才能够众志成城,战无不胜,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让群众乐业安居。
今年春节刚过,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要抓好抗旱,就要抓出示范。抓好一点、就可以带动一片。并且镇党委、政府研究一致通过,决定把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懂得少数民族语言、在群众中很有威望,甚至被干部群众戏称为“工作亡命徒”的您带队驻扎冗雷村,抓抗旱改种示范点工作。
来到计划准备组织群众拔掉枯焦的油菜、改种杂交玉米的点上,已经看不到蜜蜂穿梭、蝴蝶翩跹、叶绿花黄的丰收景象,也闻不到曾经的菜花飘香,偶尔,有三五个似曾相识的农民兄弟,懒洋洋地游走在田坎路边,他们的脸上,全都写满了“束手无策”。
时不我待,您和其他五名镇、村干部充分分析群众的思想动态认为:一部分群众肯定舍不得把自己播种的希望——油菜连根拔掉;一部分群众则有畏难情绪,觉得油菜都快要干死完了,改种玉米也可能是徒劳无益;还有一部分群众,甚至就干脆等,等天下雨再抓生产。可是,农业生产重在季节,季节一过,也就成了泡影!
为了大地的丰收,您用一惯朴实无华的话说:“既然群众不理解,我们就是要带头做给群众看,用工作效果来影响他们、带动他们。”
面对大旱的无情、民心的躁动,您心急如焚,身先士卒。夜晚,您带领抗旱队伍,走村串户动员群众,不漏一户。其中,有一户“顶牛”的,您们上门十一次才动员成功。白天您不顾自己带病的身体,处处以身作则,坚持和干部群众一起犁地、起垄、施肥、运水、浇灌……连正月十五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您带领的抗旱小分队,从农户家里抬来50多张收谷用的挞斗,共给群众运水4000余方装储在挞斗里,在面积139亩的地里多次浇灌,组织群众投工1000余个。全面完成了冗雷村冲头组杂交玉米种植示范点种植任务,示范也扩大到了临近的板床村、所把村、竹子托村。
您曾说:“在我们这种比较贫困的地区,群众需要我们干部去做的事太多太多,自己小家庭的事是小事,大家的事才是大事。大事面前,小事有时真就顾不了了。”
群众向我们诉说的许许多多的事实,可以注释您这段由衷的话。
——儿子和女儿在城关小学读书期间,作为镇领导之一的您,为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经常和两个孩子十天半月不见一次,孩子经常吃上顿没下顿,更不要说叮嘱和辅导孩子的学习了。
——1997年5月,老伴生病卧床两个多月,您却早出晚归下村组去推广水稻“宽窄行”移栽工作,照顾老伴的事差不多由还在读书的女儿来承担。
——2008年8月,按照上级的要求,要在一个月内调查完、上报全村的符合危房改造条件要求的农户对象,您和村干部一起,不管天晴下雨,每天行走山路一二十公里,早上六七点钟就出发,晚上十一二点钟才回家,二十多天不间断地走村窜户调查摸底、采集数据,圆满完成了230户危房登记工作,没有一户提出异议。
——2009年11月,全村低保户对象需要尽快落实,为保证低保金及时发放到真正需要救助的农户手中,您拖着带病的身体,起早摸黑,爬山涉水,坚持到村民家中全面调查,又是圆满完成任务,又是没有一户争议。
——这次严重旱灾,您比别人先想一步,在春节前,在许多人忙着年货时,就带着村干部翻山越岭四处寻找后备水源,经过几天的努力,在离村委会三四公里远的一个山洞里找到抗旱备用水源。
——今年农历正月初四,您听说上板床组发生了山林火灾,立刻请一位村民用摩托车载着您赶赴火灾现场,组织群众及时扑灭大火,保住了500多亩的树林,而这天,您是计划着准备为婚期已临近的女儿办一些必要的事的。
……
三
好多天过去了,妻子因此还在医院打吊针;您的外甥女哭干了眼泪,您去世的时候,她“悲愤交加”,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舅……舅——,我……恨死您了,您连……是身体重要……还是工作重要……都不知道……”
您的儿子,这个也已经做了一岁孩子的父亲成其雷,对您的明显感觉是:爸爸很忠厚、很认真、很节俭。
黔南农校毕业的儿子成其雷如数家珍:“读农校那时候,爸爸每月的工资也就三四百元,每月固定寄给我两百元。当时,县里在大力发展烤烟生产,我们少数民族地区,从来没有种过烤烟。为缓解家庭生活困难问题,爸爸在镇里学习了烤烟种植和烘烤技术后,回家和做妈妈的思想工作:说我们家种烤烟有很多好处,既可以带动全村群众,也可以增加点收入。就这样,爸爸白天走村窜寨发动群众,甚至手把手教群众整地、育苗、移栽、施肥、打顶抹芽、上架烘烤、分级扎把,晚上回家,又把白天做了和说了的,重复一遍,培训妈妈。暑假,我就和妈妈往返在家和烤烟地里,晚上,爸爸就一个人守护在烤房前,通宵达旦。”
“哎——”,您儿子成其雷叹了一口气,不知道是因为父子情深,还是缘于某种遗憾,他继续说:“通村的水泥路修好了,车已经可以开到寨子里的大部分人家,但是还开不到我家,才差几十米,如果父亲……;自来水已经淌到家家户户若干年(今年因为干旱,暂时断水),就是我家没有。如果父亲组织确定水池位置的时候,考虑自家,把水池位置修高一点,就不是这样了。自来水项目也好,村寨公路项目也好,父亲都参与了其中的领导、组织、建设、协调工作的。”
“还有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毕业于黔南师院的妹妹成娟今天不在家,她在医院陪母亲输液。2006年,妹妹在罗甸县公开招聘教师中胜出,当上了该县边阳中学教师。妹妹和男朋友都在外县工作,多次打电话约好了才回家来,看看爸爸妈妈,但每次回到家,都只是看到体弱多病、形只影单的妈妈。”
“家里年前就已经确定,3月14日为妹妹结婚的日子。爸爸说,再突击两天抗旱工作,3月14日好给领导请假,为妹妹办酒祝福……”
说到这里,您儿子成其雷本来已经红肿了的眼睛,噙满泪水。
“我说这些,没有责怪父亲的意思,父亲是一个好父亲。”
有人问成其雷:你和妹妹怨不怨父亲?他说,他和妹妹、母亲都曾经埋怨过父亲,但都没有放在心里,后来就很理解父亲,永远深爱父亲。他们知道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他们已经读懂了父亲严以律己的深远意义。
坐在旁边,一直低头不语的陈家飞接过成其雷的话说:“我比舅舅小十岁,我一岁的时候就来舅舅家,是舅舅牵着我去上学,是舅舅目送我去参军。”
陈家飞出生于1967年,比舅舅您小十岁。你们几乎是同龄人。一岁的时候,就来到您家,1986年,他的大舅舅“英雄连长”转业不久,小舅舅您又把他送进了部队。在部队十四年,您平均每月要写两三次信给他,千叮万嘱,就是一个希望:像成名勇一样,当好兵,做好人。说到对舅舅您的钦佩与亲情,已经转业在云南省某县政协工作的陈家飞举了很多例子:四十多年了,只要是在长顺老家,春节都是来和舅舅您一家过;每一次探亲,第一站都是您舅舅您家;哪怕得到一棵树,也会把它栽在舅舅您家房前屋后。
陈家飞说:“没有舅舅,也肯定没有我的今天。他不是我的父亲,却胜过父亲,几十年来,他没有打骂过我一次,但是他的为人做事,言传身教,使我受益一生。”
四
长顺县长寨镇的沃土脊地,都留下了您去去来来的厚重脚印,这里的父老乡亲都默默地说:好人,一路走好吧,其实我们真的不愿意看到您就这样远行。雨水还没有滋润大地,您不应该突然、永远地安息。
与哥哥相比,他有军功章,您有口皆碑。英雄连长的血肉之躯,滚过了枪林弹雨,捍卫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您,用了三十年的心血,走进了人民群众的心间,同样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与太多的人相比,您没有车。您可以使用公车,但是您的同事都说,您从来没有公车私用,镇办公室的出车登记里,看不到您公车私用的记录。
与太多的人相比,您没在县里买房。但是,看到布依山乡雨后春笋般的钢混“洋房”,您和农民朋友们都心花怒放。
您没有车没有房也没有钱,但是,您曾经有权,只是,您不管是端坐在大小会议的主席台上,还是在为解决人民群众协调项目资金的过程中,您都做到了权不为己所用,利不为家所谋。这话似乎是大话套话,但我们又能怎么说您呢?因为老百姓都这么说了。
您永远抛下了与您相濡以沫、体弱病多的妻子;您永远忘记了还在做临工的儿子;您永远欠着差两天就可以送给女儿的嫁妆……
您留下了什么?您留下的,仅仅只是您和受灾群众拔掉了的枯焦的油菜杆,以及取而代之的杂交玉米苗?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阳光灿烂。但阳光在给人们无限希望的同时,有些时候她会给人以失望。看看,阳光仍然无情地炙烤着大地。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我们希望,用事实堆筑和聚焦起来的毫光,能够照耀万水千山、民生社稷。
(发表于2010年第三期《夜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