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蓝泽众 热情的群众音乐活动家
所属图书:《黔岭星空:贵州老艺术家剪影.第五辑》 出版日期:2016-10-01 文章字数:2998字

蓝泽众 热情的群众音乐活动家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有一位活跃在贵阳群众歌咏舞台上的青年。他身材修长,一副书生打扮,对人很有礼貌,说话文质彬彬。他用心地挑选歌曲,耐心地教唱,多次策划音乐会,无数次上台指挥合唱。还写了许多介绍音乐家、关于音乐欣赏的短文、论文、杂文和脍炙人口的歌曲。他曾经在贵阳西南中学、达德中学、正谊中学、导文中学等多所学校教音乐。后来进入省艺术馆、市艺术馆、南明区文化馆任群众文化干部,80年代晋升为副研究员。许多老同志都熟悉他的面孔,他就是群众音乐活动家蓝泽众,人们习惯称他蓝老师。他一生都活跃在群众歌咏舞台上,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蓝泽众原籍福建,1929年4月在贵阳出生,从小喜欢唱歌,喜欢听音乐,许多流行歌曲(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歌曲)他都会唱。1939年在私立志道小学毕业后考上初中。当时的音乐、美术教师都是高佩韦先生。高先生毕业于杭州艺专,他在校读书时音乐、美术都学。高先生知识渊博,嗓音好,歌唱得好,琴弹得好,乐理、作曲、中外音乐史都精通。他还经常给学生讲解西洋古典音乐,而且特别健谈,待人和气,感染力极强。蓝泽众对高先生很尊敬,甚至可以说崇拜。因此除了跟高先生学唱歌、乐理、视唱外,还单独学习了指挥和作曲。蓝泽众还自己读了许多音乐书籍,包括音乐家的传记和分析音乐作品的书籍,所以他的音乐水平比同龄人高出了许多。他高中毕业后,进入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于1946年在西南中学、达德中学兼任音乐教师。1947年从师院肄业后又先后在正谊中学、导文中学、子惠中学、高级商校教音乐,指挥学生合唱、参加演出。

1949年2月,蓝泽众组织西南中学学生合唱队筹备纪念五四运动三十周年音乐会,同时为学校筹募基金。与校领导合计后,决定以有代表性的抗日歌曲和反映民主运动的歌曲为演唱内容。当时贵阳的白色恐怖已经很厉害了,国民党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傅启学在之前曾召集贵阳的音乐教师开会,要求在音乐课中教唱有关“戡乱建国”的歌曲,音乐会演唱的歌曲要经过审查。音乐会的排练活动遭到了很大的阻力。蓝泽众同校方坚持演唱内容不变,选定了《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小唱》《祖国的孩子们》《救亡进行曲》《歌八百壮士》等抗日歌曲和《民主是哪样》《跌倒算什么》《落雨天》《板车夫之歌》等国统区民主运动中流传的歌曲和中国各地民歌。当时连《民主是哪样》的歌名都不能用,后来只得把歌词中的最后一句“幸福安康,一齐来到”当成歌名印在节目单上。

曲目确定后,蓝泽众安排刻印歌谱,带领合唱队的学生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找印刷所印制节目单,租借和布置演出场地,组织张贴海报,经常忙到深夜才休息。他发现有特务在学校周围活动。为了同学的安全,他经常在学校搞完排练或准备工作后,安排学生互相结伴,护送学生回家。

由于大家的努力和许多老师的热情帮助,音乐会如期于5月4日和5月5日连续两晚在科学路艺术馆音乐厅举行。虽然舞台设备很简陋,但身着整齐校服和黄衣蓝裙的学生个个都情绪饱满、演唱认真。“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民主是哪样?民主是一杆枪”的激昂、雄壮歌声,引起了听众的共鸣,会场中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次演唱非常成功,成了贵阳解放前最后一次公开音乐会。

贵阳解放后,蓝泽众投身到革命队伍中。1949年11月以后,先后在省荣军学校、贵阳一中教音乐。1953年进入省、市文化馆,从事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活跃在贵阳群众歌咏的大舞台上。他多次组织文化馆的业余合唱团参加省、市演出。1953年指挥合唱团参加“纪念聂耳逝世十八周年音乐会”;1954年4月指挥业余合唱团参加“为和平而战”音乐会,7月参加“纪念聂耳逝世十九周年”音乐会,8月参加“省、市音乐界联合音乐会”。

1956年南明区文化馆成立,蓝泽众调入南明区文化馆工作。在这里,业务范围扩大了,除了搞业余合唱,他还辅导基层文化活动,参加省、市、区演出筹备、评比等工作,参与编辑文艺刊物《南明河》,还自己写作歌曲和音乐欣赏、音乐分析等文章,如《乐坛星月》《短歌之王舒伯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等。

1958年黔桂铁路通车了,这是贵州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蓝泽众怀着满腔热情,以贵州民歌为素材,创作了歌曲《欢唱火车通贵阳》。歌曲一发表就受到许多群众的喜爱,一时间“树要人来栽,路要人来开,贵州人民的铁路,贵州人民修起来”的歌声响彻贵阳。同时他还辅导群众的音乐创作,对年轻人更加热情。年轻人在音乐方面有什么问题找到他,他都会热情地帮助解决。每逢过年过节还给年轻人送上贺卡和美好的祝福。

1958年,全国工、农业生产都飞速发展的时候,有的人过于急躁,有的过高地估计了形势,过高地估计了人们的思想觉悟。生产、文化建设上出现了冒进现象,导致国家出现了暂时的困难。蓝泽众和个别同志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有过议论,也讲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在1959年反右倾机会主义整风运动中被定为“破坏社会主义坏分子”受到处分,工资由21级降为24级,留用察看。而立之年的他受到这样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但蓝泽众坚信自己不是破坏社会主义的坏分子,仍然坚持用自己掌握的工具——音乐,为人民群众服务。196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贵阳视察工作,蓝泽众又热情地创作了歌曲《周总理泛舟花溪河》,唱出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鱼水深情。

1962年又有一次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将蓝泽众的“破坏社会主义坏分子”的结论改定为“坏分子”。蓝泽众仍然默默地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并处处多加小心。但“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接踵而来,1971年8月作出了“不再继续留用,开除公职”的决定。1971年11月南明区公安机关军管小组将蓝泽众遣送到农村监督劳动。

但蓝泽众坚定地认为自己不是坏分子,而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群众的。在农村劳动期间,蓝泽众踏实劳动,学会了许多农活,劳动之余他教农民唱歌学文化,同时也做一些收集民间音乐的工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拨开乌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落实,蓝泽众的问题得到了澄清,对蓝泽众的错误定论和错误处理得到了纠正。1978年12月,中共贵阳市南明区委员会恢复蓝泽众的公职,恢复原行政21级的工资级别。

蓝泽众终于回到了自己热爱的群众文化岗位上,那时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得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雨露滋润,蓝泽众更加努力工作。他在南明区文化局工作期间,下到基层,克服了交通、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困难,帮助基层建立了六个文化站,并辅导基层文化站开展活动。在没有条件建立文化站的地方,帮助群众建立文化室。前前后后共帮助南明区基层乡、镇、村建立了68个文化室。

1979年蓝泽众又重新走上群众歌咏舞台,参加纪念聂耳逝世四十四周年音乐会,指挥合唱团唱聂耳的遗作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选曲)。1981年参加建党六十周年省、市联合音乐会。同时又先后创作了歌曲作品《全靠党的领导》《四美赞》,后来又创作了《侗家娃娃弹琵琶》等多首歌曲在省内发表。

蓝泽众于1985年被评为南明区先进工作者。后来又被选为南明区政协常务委员。他1989年退休后,仍不忘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为社会服务。90年代初期还应邀到贵阳市老年大学音乐班辅导中老年合唱团,并指挥合唱演出。同时为省、市文史资料研究馆写了许多文史资料,做了许多对社会有益的工作。

黔岭星空:贵州老艺术家剪影.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