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金德明 从舞台美工到溶洞风光摄影家
所属图书:《黔岭星空:贵州老艺术家剪影.第五辑》 出版日期:2016-10-01 文章字数:7106字

金德明 从舞台美工到溶洞风光摄影家

要了解这位集舞美、摄影、绘画、塑造于一身,具有传奇色彩,硕果累累,酷爱溶洞,有着特殊经历的艺术家金德明,还得从60年前说起。

金德明出生于中国“诗歌之乡”——贵州绥阳县,他自幼喜欢家乡的山水风光,再苦再累,也有着自己执着的追求。由于家境贫困,他到离家百里的遵义师范学校读书,寒暑假都是赤脚步行往返于遵义、绥阳。无论是在遵义读书还是在贵阳深造,他的节假日及课余时间都用来搞美术。捡废报纸订成本子画速写,砍杨柳枝烧成木炭条当画笔,捡废皮鞋跟做橡皮擦。他上课时经常画老师的速写像,受到批评也不停止,但学习成绩却是优异的。1957年在凤冈县小学教书,正碰上“反右”斗争,他搞美术竟被当作有资产阶级思想而遭受严厉批判。但他仍然坚定地搞美术,后来调到遵义专业剧团搞起了舞美。他在1958年调入贵州省黔剧团,期间向范里老师学习舞美,由于他勤奋好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独自承担《天天向上》《人民办案》等大型剧目的舞台设计、制作,同时绘制舞台天幕幻灯片,均受到好评。

他之前从没绘制过舞台幻灯片,却仍然独立承担起了这项工作。绘制时要去舞台上打开天幕幻灯机,把胶片插在幻灯机上,打开灯,对着天幕勾画,完成草图后回到办公室再进行彩绘。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因为舞台上用的幻灯机是特制的,放映的图像在天幕上是变形的(它的投射角度是45°,不是90°),所以画幻灯片要在舞台上依照它的变形角度画,最后在天幕上才能还原成正像。

每个戏需要的幻灯片都是照上述方法画,要用很多时间反复调整,有些特殊的建筑效果图,由于变形,更难保证效果。金德明在实践工作中体会深刻,想了很多方法解决绘制幻灯片的问题。经过不断摸索,他终于研制出“舞台变形照相机”,利用针孔成像的原理与幻灯的凸透镜结合自制而成。只需将设计效果图摆在这个照相机前方,打开曝光窗感光,胶片上就呈现出变形图像,这个变形图像放在天幕上就形成正像,同时精度极高,很多难画的东西都解决了。

同行闻知这个“变形照相机”,都来参观借鉴。遵义黔剧团的韩老师来学习几天,将图纸带回去请工厂生产,还拿去北京参加展览,荣获科技发明二等奖。

“文革”期间,金德明是个逍遥派,被借到省展览馆、省博物馆等单位搞展览工作。黔剧团下乡两年搞“斗、批、改”,金德明没去,被火车站、民航局、河滨剧场等单位排队借去画毛主席巨幅油画像。

黔剧团常下乡演出,金德明就随剧团下去搞舞美工作。他是勤奋好学的人。在乡下,天刚亮,大家还在熟睡中,金德明就起床了,不声不响地背着画板去郊外寻找好风景写生,带了一堆习作回贵阳。

黔剧团排演《阮文追》,剧中记者要配备照相机等道具,金德明去到贵阳金沙坡(专卖废品物资的地方,说来凑巧,那里真有些废相机),除了为剧中角色买了道具,他自己也买了一部老柯达牌相机,只花了一元钱。真是鬼使神差,上天有安排,金德明竟对这个破烂家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个劲地想弄明白,这东西怎么能照相。于是他请行家修整了一下,自己把外壳漆了个新。剧中记者拿来演戏,他就拿来学门道,索性再买本摄影书,对照着慢慢弄。自认为琢磨得差不多了,只有24元的月工资,已有老婆孩子的金德明,咬咬牙花了1元8角钱买了一个“120”黑白胶卷,到晚上天黑尽了,他用被子蒙住代替暗箱,按照量好的尺寸剪下一张底片,贴在照相机背后的感光窗口上。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天,叫上同事苏秦去河滨公园,反复对来对去,生平第一次按下了快门。他又去找朋友要了两小瓶显影定影药水,晚上用被子搭在桌子上,自己钻到桌子脚下的“暗房”里用两个碗装上药水,生平第一次冲洗了第一张胶片。没有钟表看时间,就数数字计时,居然天遂人意,胶片上出现了人影!再剪下两张请来两位朋友当拍摄对象,如法炮制,也成功了。第三次到河滨公园时,他带上老婆孩子,把剩下的9张胶卷全装上照完,而且张张成功,底片上都有清晰的影像。金德明决定洗成照片。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自己当起木工,又锯又推,做成了印相片的曝光箱,还装上电源按键,找了点药水,专门到省展览馆捡些别人放大照片剪下的边角相纸。相片洗出了还不过瘾,又用热水瓶壳和汽车灯泡做放大机,逐步改造升级,做到第五个放大机时,已发展到自动对焦。没有钱买胶卷,他又跑到新华印刷厂和幻灯制片厂求教,自制感光胶片也成功了。他随后为剧团拍摄的剧照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金德明的摄影生涯就此开始。

1971年,金德明受命策划广州商品交易会的贵州展区,他一人设计、编排、摄影、制作,又写又画,与其他省的大队人马相比,似乎势单力薄,展出效果却出类拔萃,受到组委会的表彰。

1972年,金德明被调到省外贸公司从事宣传工作,他为拍摄民族工艺品蜡染,在黔东南地区走乡串户,挨家挨户考察,拍下了许多民间珍藏的艺术品,制成画册《贵州蜡染》,同时还拍了贵州土特产茶叶,编印了画册《贵州茶叶》。他还为贵州人民出版社拍摄贵州风光,出版了贵州第一套风光挂历及多种风光年历作品,一下子轰动了全省。省文化厅也来请他拍摄《红军在贵州》大型历史画册。当时正值炎夏,金德明沿着红军长征路线一路拍摄,为了体现毛主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意,金德明爬上娄山关,到处探寻好角度,直到满意才按下快门。当他顶着烈日,口干舌燥地摸下山来时,身上的衣裤都挂成了条条,70多条血口遍布全身,令在山下等候的省博物馆馆长感动不已。

在二郎滩,金德明涉水过河,拍摄红军四渡赤水的地方。白天拍一天,晚上还要冲胶卷,为保证冲洗质量,水质和温度很重要,于是他就上山找泉水或井水挑回来,等到下半夜气温降至合适的温度才配药冲洗,常常干到天亮。

贵州人民出版社请金德明拍京剧《苗岭风雷》连环画时正碰上严冬。贵阳京剧团每天晚上演完散场后,金德明根据脚本要求一个个地拍剧情,又是架楼梯,又是搭架子,一拍就是午夜两点,直到将胶卷冲出来看了效果,才能放心闭眼睡觉,就这样连续干了15天。连环画发行五十万册,那时是没有报酬的,可金德明的干劲比现在拿稿费的干劲还大。

1978年金德明调到贵州科学院工作,进行植物考察和真菌研究。他爬过雷公山,脚踩毒蛇,耳闻虎啸,什么都遇见过,万万没想到,天不怕地不怕的金德明却被那些睁大眼睛才能看清的小昆虫难住了。贵州农学院请他去拍摄昆虫,还专门给了一个工作室,派教授们协助他工作。金德明哪里知道,架好相机后,教授们拿来的拍摄对象是些千奇百怪的小虫子,比如连手都捏不住的跳蚤,还要求拍摄它的各个器官。金德明从摄影理论到光学原理,从物理成像到镜头的接相率,都作了充分的研究和探索,住在农学院拍了半个月,胶卷、药水都用了不少,但一直不成像。他吃不下、睡不着,精神全垮了,人也瘦了。他想,要是这时候提起包回贵阳,人们会吐出口水淹死他这个科学院的摄影高手。那15天是他一生中最难过、最痛苦的日子。

天无绝人之路!第16天晚上凌晨三点金德明没有睡,他想起用玛米亚相机与“135”相机连接成一串,像跑道上进行接力比赛一样,把昆虫放进盛有蒸馏水的烧杯里,昆虫体积放大多了。按下最后一台相机的快门曝光,拍了马上冲洗,奇迹终于出现了。昆虫内脏都透亮清晰,其身上的各种图案花纹、色彩、胶质体美丽非常,用这种方法放大物体拍摄简直是摄影史上的一大创举。生性稳重、性格内向的金德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成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啊!要知道拍昆虫不能切片用显微摄影,细小的物体在相机上成像比原物大!这次大胆探索为金德明以后摄影艺术的提高升华奠定了基础,也使他更有信心在浩瀚无际的光学海洋里探索。

接着,金德明马不停蹄地拍摄《月季群芳谱》画册照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当月季花开,他都带上馒头,到数公里外的鹿冲关植物园去拍照,早出晚归,采集了300多个品种的上千张照片,从中精选300张出版了画册《月季群芳谱》。为拍《贵州植物园林》书中图片,金德明长年在野外作业,曾7次登上梵净山,在渺无人烟的山崖边烧火过夜。山上风云变幻,常常大雨瓢泼,他用塑料布包好相机,再用雨衣包裹,任凭狂风暴雨冲刷自己,一心想的是找到新的拍摄目标。期间还三次专程赴遵义,为大连医学院拍摄《动物志》的照片,一去就是24小时不停地干。人们不清楚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充沛的精力和执着顽强的工作意志,都叫他工作狂。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金德明也乘上时代列车,开始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新航程。当时他以贵州科学院摄影工作者的身份参加晴隆锑矿晶洞的考察,在洞内他惊喜地看到晶莹剔透、琳琅满目的晶体世界,整个洞厅犹如奇妙的仙境,他一一拍下了晶花、晶体照片。从此,他与贵州喀斯特地貌结下了不解之缘。

晶洞照片的发表,受到时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徐健生的重视,健生书记独具慧眼,把金德明从贵州科学院调到贵州旅游资源规划领导小组,专门从事全省旅游资源的考察拍摄工作。他踏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行程万里,寻找发现贵州有价值的旅游资源。黄果树、龙宫、织金洞、阳河、云台山、百里杜鹃、九龙洞等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迹。

为考察织金洞,金德明连去4趟,最后一次长达13天,在不见亮光的洞里,头戴安全帽,身穿劳保服,脚蹬翻帮皮鞋的他身在其洞,心在其洞,志在其洞,他发下誓言:“不摸清织金洞的‘坛坛罐罐’就不出洞了!”他可以不吃不喝不睡,但不可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镜头。金德明认为:“如果丢失一个景观不拍,将是一生的损失。”强烈的创作激情和炽热的探索欲望,使他一直处于极度的兴奋中,然而当他把助手们安置在不同的位置,自己调试好镜头以后,下令打开灯时却没有灯亮,仔细观察,原来那些打灯的工作人员已累得在冰冷的岩石上睡着了,工人们醒来后连喊受不了。有些请来的农民工被抬出去了,有的几兄弟轮换进洞工作,而金德明每天拍完片马上就冲洗,以防万一不满意时还可补拍。在漆黑潮湿的洞中冲反转片,那是怎样的环境条件啊!就这样,他每拍摄一张片子,要动脑筋配灯光,计算感光时间,分析拍摄效果,还要攀爬找拍摄角度、选目标,有时候忙一天也按不下一次快门。

13天后他爬出洞外,脸色苍白,呕吐不止,几乎不能站立。就这样,还强打精神,当天晚上在县政府礼堂向织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观众放幻灯片汇报。沉睡亿万年的打鸡洞奇观盛景呈现在银幕上,每放一张照片都引起场内观众轰动,拍手叫好,县里领导真诚地、热情地同金德明和他的同事握手表示感谢。

1984年5月,贵阳黔灵山弘福寺举办了“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展出金德明拍摄的以打鸡洞为主题的作品,但未取得“轰动”效果。对自己摄影成果充满自信的金德明绝不甘心就此了结。经过几夜寻思,他决心“进京闯一回”。他的想法得到徐书记的支持,他将120幅溶洞照片重新整理包装,用五合板细心打包。6月中旬,金德明登上北上的列车,开始了他叩响首都大门、宣传贵州溶洞奇观的探索之旅。

俗话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北京他得到了王一南、丁桦同志的协助,找到了光明日报社,副总编刘爱之听取了金德明的汇报,观看了他的照片,问金德明:“你有什么要求?”金德明大胆地说明了“想在北京办个展览”的想法。刘爱之又请了几个领导来观看照片,都说“很有特色”……于是他们立即召开了报社领导碰头会,当即做出决定,这个溶洞展览由光明日报社领衔主办。并邀请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社等单位参加。

1984年7月20日上午9时,“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为展览剪彩。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先楚、黄华、廖汉生等中央领导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中外来宾五百多人出席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

《光明日报》头版报道:我国科学工作者汪朝阳、金德明在贵州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发现了世界罕见、无比瑰丽、规模宏大的一大批溶洞。洞穴摄影是研究洞穴学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领域。金德明在既无资料可遵循,又无洞穴照片可参考的情况下,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走出一条中国洞穴摄影的新路,创造了一些洞穴摄影的特殊技法。他的大量照片,准确真实地再现了洞穴形态的本来面目。正如首都科学家说的,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金德明以他的辛勤劳动填补了我国洞穴摄影的空白。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看过金德明的照片后激动地说:“我走过很多国家,见过很多照片,都不如这些照片精彩。”英国洞穴专家斯威蒂先生也大为赞赏:“这些照片肯定会引起洞穴专家的极大兴趣。”《光明日报》1984年8月报道:天宫未必有,溶洞此为奇,我谓黔地好,山河有佳诗。神奇壮丽的岩溶景观震动了首都的观众。这个展览以它所表现的祖国地下神奇世界和岩溶研究的重大成果,引起中央领导及首都各界的高度重视。所展示的神奇壮丽的岩溶景观图片震动了首都的观众,五万多人参观了展览。

1984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题词:“开放贵州溶洞奇彩,迎接世界各国旅游贵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题词:“祝贵州早日富裕起来,愿北京人民更多地了解贵州。”副委员长黄华题词:“瑰丽多彩,举世奇景,愿这些大自然赐予的珍宝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做出贡献。”副委员长韩先楚题词:“贵阳新洞天,神州添奇景。”诗人艾青题词:“大自然的大奇迹。”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徐肖冰说:“这个影展艺术地反映了神州亿万年大自然塑造的奥妙无穷的神奇世界,他是贵州人民的瑰宝与骄傲,是我国影坛的一簇令人陶醉的鲜花,它必将引起中外观众的极大兴趣和良好的反响。”

《贵州日报》1984年8月4日报道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贵州溶洞奇观,赞誉为“高明的摄影!”称这些照片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技术上都是非常高明的。这种神奇的自然景色被这些照片完美地记录下来,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至少是最好之中的一个。

开幕以来,有3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外宾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这个展览。

在对溶洞的考察中,金德明历经千辛万苦,踏遍贵州山山水水,钻过600多座溶洞,在洞里累计工作4300多个小时,拍摄照片4000多张,出版精美画册《中国贵州地下世界》。在1988年9月召开的全国对外出版物评比会上,该画册荣获了“银鸽奖”,金德明也被收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

在拍洞、宣传洞以后,金德明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思考,要把贵州珍奇的地下世界搬到深圳,跻身华侨城锦绣中华旅游区。

1990年6月,金德明将过去积累在脑子里的几百个溶洞的形象分类、汇总,将溶洞典型形态景观分别展示在9个洞厅里,并用白描手法绘制成效果图,这些设计合理,具有艺术性、科学性,获得一次性论证通过。

金德明就在锦绣中华民俗村内塑造洞穴景观,有雪香宫、石竹园、十万大山、龙柱大厅、瑶池皇宫、塔林、银雨宫、水晶宫、卯宿宫等9个景区,都获得理想的效果。工程获评景区优质工程,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和壮举。

接着,金德明相继在北京、宜昌、天津等地人工塑造溶洞。有一次在湖北宜昌龙泉洞,面对一处用水泥钢筋做成的一道15米长、4米高的景观,金德明左看不满意,右看不舒心,验收时甲方却非常满意,金德明找来自己的伙伴说:这处景观要拆掉重做。伙伴们惊讶地说:“你疯啦,人家甲方都没意见,你却要拆掉,损失可是10多万呀!”金德明坚持自己的意见,大伙见拗不过他,只能拆掉,按他的新方案做。甲方老总被感动得紧握他的手:“您真是精益求精,太让人佩服了!”

在长期的溶洞探索中,金德明深感拍摄溶洞受环境和灯光限制,不能全方位展示“地下世界”的非凡景观。他决定通过绘画揭示深层次的洞穴景观,以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多姿多彩的溶洞奥秘。

2012年11月,金德明用白描手法绘出的231幅作品,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溶洞白描作品数量之最”,并授予证书。2013年春,金德明的溶洞绘画进入了中国最高绘画殿堂中央美术学院的展览大厅,这个自学成才的草根艺术家的作品吸引着美院师生的眼球,他们被作品的表达形式与空间结构中所蕴含的力与势所震撼,教授们、理论家们认为,金德明的绘画揭示了一个真实的、不为人知的地下世界。一位教授指着他的画作深情地向学生们说:“金先生的白描画没有派别,但他已经自成一派,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派别。”

2013年至2015年,金德明的创作热情更是高涨,用了两年时间把那些记在心里的绝美场景,用钢笔一笔一笔地描绘出了独一无二的十米画卷。他画了30多种不同洞穴类型,800多种不同结构、不同形态的石笋、石钟乳等。要完成这样一幅已固化在艺术家心里的宏伟画卷,没有几十年艺术修养积淀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是一种屏住呼吸式的禅修般的境界,是一种热爱故土的心灵渲染。他描绘了地下自然、古朴、神奇的画卷,为古今中外唯一描绘溶洞的长卷。

这幅长卷作品让我们欣赏到他精湛的钢笔画技艺,发丝般的线条,石笋、石钟乳的纹理都清晰可见,作者的写实功底之深厚令人惊叹。这幅画的宏伟气势犹如大型乐曲,其中的轻重起伏,高低有序的布局恰到好处,静止的画面让我们享受的是视觉冲击,细品之,享受到的则是画面背后的那一份情感。

2015年12月1日,《贵州日报》报道了他以赤子情怀,虔诚之心,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奋力攀登艺术高峰的奇迹。

金德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把推进贵州旅游业发展作为毕生专注的事业。他克服一切杂念,排除各种干扰,持久地把主要精力和心思集中到贵州旅游资源的发掘、研究、包装、推介上,尤其是他对开发贵州溶洞资源的巨大贡献更是有口皆碑。

金德明现为高级工程师(摄影),曾是第六届、第七届贵州省政协委员,全国旅游行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省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省“四化建设标兵”,被誉为“世界岩溶艺术第一人”。

黔岭星空:贵州老艺术家剪影.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