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懿 浓绿万枝红一点
1942年9月14日,我出生在一个中医家庭。从小喜欢绘画,曾在《儿童时代》发表过作品《点沙眼》,读初一时又以作品《如此复习考试》参加西南三省青少年画展,梦想当一名画家。受家人影响,周末常随大人去看戏,爱上戏曲,改写了人生的梦。
1958年4月,我考入贵阳市黔剧团。进团后,业务上勤学苦练,政治上要求进步,在党的培养下,努力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演员。16岁加入共青团,18岁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市黔剧团排演的大戏,如《渔郎与蚌姑》《望江亭》《卓文君》等剧目中均是扮演次要角色,实践机会少。终于在《风雪摆渡》一剧中,我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风雪摆渡》是一出很好的现代中小型戏剧,歌颂民办学校教师不畏风寒,坚持为乡村孩子上课的精神。当时此剧由从市京剧团调至我团的京剧艺术家周少轩和朱美琴两位老师执导。我有幸得到两位老师的帮助,特别要感谢朱老师手把手地帮我排练,仅出场亮相那个撑伞翻身的动作就练了很久。我拿着伞练习鹞子翻身,打坏了好几把雨伞,最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个动作。在和评剧团青年演员打擂台时演出了此剧,得到可喜的成绩,为后来排演《黛玉葬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排演《黛玉葬花》时,唱腔由李伯初老先生一句一句地口传心授,表演身段由朱美琴老师手把手地教。此剧多次为省、市领导演出,还在贵阳为中央首长陈毅副总理演出并合影留念,成为我艺术人生中的亮点。
1960年初,省委决定大力扶植黔剧,派出各方专家对演员进行强化训练。当年6月,组成黔剧代表团赴京汇报演出,《黛玉葬花》安排在一台小戏晚会之中,在民族文化宫演出,得到专家的肯定。首都演出结束后又到上海、杭州巡回公演,回筑后正式成立了贵州省黔剧团,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演出,如《生死牌》《山乡风云》《窦娥冤》《半把剪刀》等等。
1963年,文化局组织尚派艺术学习小组,我得以拜京剧大师尚小云为师,学习《昭君出塞》。同年,又派我到南京戏曲学校学习昆曲表演,通过学习,表演技艺更加成熟。
表演上,我主攻青衣、花旦,老旦略有尝试。还反串小生,在《女太子》和《潘安》两个大戏中饰演太子。
我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1965年与崔燕鹏一起被公派到贵州艺术学校脱产学习声乐一年,师承杜玺,在声乐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后来又跟随彭友珊老师学习民族唱法,探索民歌与戏曲演唱的结合,期间与彭老师合写了声乐教学方面的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上。1988年参加在福建省召开的全国首届戏曲声乐学术研讨会。1995年参加了全国中老年戏曲会演,演唱了《黛玉葬花》中的葬花词一段,以及《中秋月》中“青山苍茫映晚霞”一段,获得演唱牡丹奖。
在黔剧表演专业任教期间,某一年开学时,临时决定开设念白课,教学组决定让我编写教材,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年轻的黔剧不像成熟的京剧,在教材方面几乎是空白。演员在实践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并未形成理论系统。好在我在家中找到一本念白方面的书籍,边学边写,最后居然写了近万字的黔剧念白试用教材,可惜手稿在多次搬家过程中丢失,教学时只教了一部分。
教学与舞台表演有一定的区别,教学必须务实,身段表演要规范,克服随意性的表演。在教授《黛玉葬花》期间,组织安排我学习《思凡》一剧,由市京剧团陈少云同志教授,这是她在戏曲学院进修的剧目。通过学习,我将《思凡》中的一些身段运用到黛玉身上,使之更为典雅,后来为当时在贵阳召开的红学研讨会演出,得到红学专家的好评。
书法和服装设计是我的业余爱好。曾报考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服装设计班。1988年结业,为我团排演的大戏《乌卡》设计服装,1990年为我团排演的《神寨》和省京剧团排演的《水西遗恨》制作演出服。42岁时拜师学习书法,后来在省书协办的书法班学习行书,有幸得到贵州老一辈书法家王得一、王萼华、刘宗河等人的指点,多次参加书画展,也多次得奖。业余爱好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生活,提高了修养,也丰富了我的艺术人生。
在我的艺术生涯中,没有浓墨重彩、风起云涌的辉煌,却也多姿多彩,平淡中暗香浮动。我的一生都在学习,不因虚度光阴而懊悔。努力了,即使不成功,也不后悔,也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