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华 在花灯舞蹈的发展创新中体现自我价值
我生于1942年,在老家成都读小学时,就喜欢看文艺演出,喜欢川剧、喜欢歌舞。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要当一个舞蹈演员。
1956年夏天,我们家从成都迁到父亲工作的地方——贵阳。当年9月3日,我一生难忘的日子,十三岁的我考入了贵州省花灯剧团。当时,该剧团还处在筹备阶段,一切从零起步。学员们没有培训教材,也没有专业老师,农村花灯老艺人岑子明、刘坤老师教我们花灯舞蹈,潘明辉老师教我们花灯唱腔技巧,关崇煌老师教我们文化知识。
1957年中央歌舞剧院舞蹈老师霍德华、徐尔聪来贵州收集花灯素材期间,为我们剧团带来北京舞蹈学校的一整套中国古典舞蹈基础训练教材,其中有中国各民族舞蹈组合和中国古典舞蹈组合。从此,我们这批学员开始了正规训练。在严格、正规的培训下,我逐步明白,要当一个合格的花灯演员不容易。而我嗓子天生不好,身体柔韧性较差,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花灯演员有一定难度。但我又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心里想,只要能吃苦就能有收获,我有一个长处,就是对舞蹈的悟性较高。每天晚睡早起刻苦练功,同时把老师教的每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并用心体会老师所讲所教的知识和技巧,不是呆板、机械地去模仿,而是根据表演内容领悟其中的韵味和风格。由于我能独立思考,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肯定。剧团领导安排我跟中央歌舞剧院霍德华、徐尔聪两位老师到黔南去采风,收集民间花灯舞蹈素材。在此期间,我得到两位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和精心的教诲,还从民间花灯舞蹈中学到不少知识,拓展了视野。从1957年到1966年“文革”爆发,这十年间我年年都要下乡,要么是演出,要么是下乡采风学习,走遍了贵州的花灯之乡。我还经常到工矿企业、乡村、学校、机关进行辅导工作,还深入山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
1958年,团里让我排练花灯歌舞小戏《南山打笋》,那时我年纪小,有些害怕,是罗坚团长鼓励我、亲自指导我,让我增强了信心,我也拿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完成了排练工作并参与了演出。接着又排练了花灯歌舞小戏《茶山会》,两个节目都获得本剧团评比一等奖,还得了10块钱的奖金,这让我喜出望外,也让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此后,我一方面做演员,一方面参与团里花灯舞蹈的设计和编导工作,参加了所有大戏、小戏的舞蹈设计,并担任执行排练。随着业务水平和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我独立编导了《送茶》《人民公社好》《七朵红花》等花灯歌舞。参与创作了花灯歌舞《九九》《贺新春》《庆丰收》《女矿工排》《踩新台》等剧目。还和吴天硕老师创作了《红军灯》《迎红军》《红军送我一把壶》《毛选进山寨》《红灯笼》《情满山路》等花灯歌舞。在我四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中,独立创作和参与创作的大型花灯剧里的舞蹈有七八十个之多。
1960年至1962年,我与艺术馆领导崔玉、杨尚武老师和本团刘坤、黄成美老师用两年多的时间,收集、整理了贵州四路花灯素材,把以铜仁为代表的东路花灯、以黔南为代表的南路花灯、以安顺为代表的西路花灯、以遵义为代表的北路花灯,用文字、照片完整、系统地记录下来。这是一份很好的贵州花灯史料。可惜的是,这套保存在省群众艺术馆的贵州花灯资料,在“文革”中被毁掉了。
1987年至1992年这五年,我受本团党支部委派,到贵州省艺术学校花灯班担任男学员的舞蹈教员。我利用多年来积累的花灯舞蹈经验,将花灯素材进行分类、整理、提炼,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在“贵州四路花灯”舞蹈基础上,统一了脚位和手位,规范了扇子的拿法和耍法,使花灯舞蹈有了规范性的动作。在舞蹈组合上大胆借鉴“东北二人转”“湖南花鼓”“云南花灯”的长处,博采众长,极大地丰富了贵州花灯的舞蹈语汇。在教学中,我和吴天硕老师创作了花灯歌舞《踩新台》,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年轻人审美观的变化,大胆借鉴了现代舞蹈的节奏和现代舞蹈语汇,将花灯的“二二步”“抖抖步”“门斗转”“并脚步”“内外腕花帕”等传统花灯语汇与现代舞步有机融和,既有花灯传统韵味又有现代舞蹈元素,让人耳目一新,深受演员和观众的喜爱。《踩新台》这台花灯歌舞在本团演出了一百多场。1998年,在“贵州首届花灯电视大赛”专业组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同年在“贵州民间艺术节”上,该节目也被列为特邀节目。
为纪念香港回归一周年,我和吴天硕老师创作出花灯歌舞《红灯笼》。我大胆地丢掉了帕子和扇子,改为左手拿灯笼,右手拿红绸(红绸一端系在左手灯把上),绸尖上扎一个大花球体现喜庆热闹,由于贵州花灯是以“扭”为主,走基本步伐时改用双脚轻微向上提起,左右扭胯,动作特别有味道,特别美,节目中又借用民间排灯样式,别有韵味和美感,演出了几十场,荣获二等奖。1999年为建国五十周年大庆排练大型歌舞,文化厅领导邀请我担任了“解放贵阳城”一组舞蹈的指导,节目演出后得到领导和同行们的肯定和赞赏。
1998年,年满五十五岁的我退休了,但我没有离开花灯,团里也经常邀请我回团参加排练,我又工作了十多年,退而不休,有求必应。除了参加排练之外,又创作了花灯歌舞《打开财门迎嘉宾》,音乐由著名作曲家邓承群创作。其中有段抒情乐曲,特别好听,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把这段舞蹈搞好,就用安顺的“让步”来编,“让步”是一个四拍的简单动作,我将它发展成做完“让步”后,左边向外送胯收回并脚微蹲,扇子在双膝前左右摆动,一个八拍的动作十分精美,贯穿了整个舞蹈。又把“平脚步”改为左右脚上下提起踩下,贯穿在整个舞蹈中很有味道。此动作也用于大型舞蹈史诗《解放贵阳城》,给省歌舞团演员排练时,演员们都说“花灯舞蹈太美了,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此节目参加了四川成都电视台春节晚会。在创作花灯歌舞《新春乐》时,中间有一段双帕舞,我采用了遵义的“手上花”“内腕花”“外腕花”“八字花”,借鉴了东北二人转的“涮帕”“转帕”,我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效果,丰富了贵州花灯的双帕动作。
我对花灯有一种难舍的情怀,它不仅是我这一生的职业,更是我这一生所追求的梦想。在对花灯舞蹈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中,我找到了快乐,体现了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