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包珊 父辈引领兴黔剧
所属图书:《黔岭星空:贵州老艺术家剪影.第五辑》 出版日期:2016-10-01 文章字数:4673字

包珊 父辈引领兴黔剧

1958年9月1日,贵阳市黔剧团成立。黔剧《渔郎与蚌姑》在贵阳市新建的河滨剧场首演,一个多月的演出,场场爆满。

黔剧,我国艺苑这株奇葩,是在贵州梆子、贵州弹词(文琴)等戏曲形式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新剧种。

《渔郎与蚌姑》这出贵阳市黔剧团建团大戏的主角渔郎,是由青年女演员包珊扮演的,她与扮演蚌姑的青年女演员刘玉珍的成功表演,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赞扬和观众的好评。

包珊,1936年8月出生在重庆市。自小,爱好京戏与贵州扬琴坐唱的父亲经常教她唱歌、唱戏、拉二胡,还带她看戏、看电影,培养了包珊对文艺的兴趣和爱好。她在遵义上小学时就经常上台表演歌舞,在儿童剧中扮演小男孩。在贵阳市第一中学读书时,是腰鼓队、歌咏队的积极分子。

不幸的是,包珊在贵阳一中时下乡参加土改工作,染上了肺病,被迫休学回家。她在家一边养病学习,一边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父亲每周邀约老友在家研习贵州梆子、贵州弹词,以扬琴、三弦、月琴、胡琴、笙箫、板鼓、碰铃等乐器伴奏,分角色配以坐唱。耳濡目染,包珊受父辈影响,渐渐也有了兴趣。父亲对她说:“我们家祖籍是江苏省昆山,祖上是明洪武年间丙子科武举,随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30万大军到了云贵,驻扎在贵阳市郊永乐堡。贵州梆子、贵州弹词蕴含着屯堡文化,你有文艺天赋,复兴贵州戏曲,你是会有作为的。”包珊在其父引领下走上了黔剧的舞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贵州黔西等地出现了文琴剧团。贵阳市文化局也成立了贵州省戏曲业余研究社,并推举包珊的父亲包净六为社长。

1995年出版的《贵州戏曲大观·艺术家卷》记载,包净六,贵阳人,毕业于南洋医科大学,青年时代就醉心于贵州地方戏曲,并组建了“筑乐研究会”,经常参加文琴坐唱活动,研究贵州梆子、贵州弹词。1952年,他听到周恩来总理询问贵州有无地方剧种,便立志效仿邻省,搞出姓黔的贵州剧。他的想法得到郭沫若、梅兰芳先生的支持。在担任戏曲业余研究社社长期间,他研究了贵州特有的剧种,招收了刘玉珍、包珊等上百位学员,分别培养他们的唱功和做功,将传统的“坐唱”搬上舞台,为成立贵阳市黔剧团打下了基础。

1956年包珊毅然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当时她已考取贵阳师范学院),随父参加了贵州省戏曲业余研究社,与其他青年演员一起刻苦练功,专心排练,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七个基本唱腔。当年贵州戏曲业余研究社在全省首届工农业余民间艺术会演中,将配乐坐唱的贵州弹词《借亲配》第一次搬上舞台,还在贵阳市豫剧团剧场公演,场场爆满,一时轰动了贵阳山城,市民们都说贵州终于有戏了!包珊在剧中饰演小生李春林,刘玉珍在剧中饰演花旦张桂英,这样,包珊和刘玉珍等便成为贵阳市首次将黔剧搬上舞台的主要演员。

1958年贵阳市黔剧团筹委会成立,包珊与一批业余研究社的青年通过考试被录取,她还担任了演员班班长和共青团支书。此时,包珊的父亲则被省戏校聘为黔剧班老师。不久包珊参加了贵阳市文化局主办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培训班,专攻小生行当的手、眼、身、步的表演组合和扇技组合。包珊练功、排戏都专心致志、吃苦耐劳。比如小生表演中有“吊毛”“倒僵尸”等高难度动作,她虽然小时候也练过劈叉、下腰、拿大顶等,但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女演员,要完成有颈椎腰椎断裂危险的“吊毛”“倒僵尸”高难度表演,十分不易。然而包珊就是有一股韧劲,她偷偷地学,拼命地练,终于在《珍珠塔》中饰演小生方卿中时出色完成表演,得到了团领导和同行的赞扬。

包珊进团后,业务进步很快,成功塑造了不同剧目中鲜活的小生形象。她在《借亲配》中饰演小生李春林,在《渔郎与蚌姑》中饰演小生渔郎,在《卓文君》中饰演小生司马相如,在《望江亭》中饰演小生白士中,在《宝玉哭灵》《黛玉葬花》中饰演小生贾宝玉等等,由于她成绩显著,市领导决定将她与刘玉珍、杨淑懿三位尖子演员的生活费由6元提高到39元。

1960年省里决定成立贵州省黔剧演出团,包珊被选调进团。团长张德贤找到包珊谈话,说:“黔剧要兴旺,必须各个行当都得有尖子演员,你的小生确实演得不错,念白、唱腔、唱法、身段都很在行。音色明亮、浑厚、圆润,表演细腻,塑造了不同剧目栩栩如生的小生形象,组织上和同志们都有目共睹,你也得到周林省长的赞扬。但现在老旦行当缺人,团里决定让你兼攻老旦。”这对包珊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当时她确实有所犹豫。她想,黔剧善出生旦戏,现在要兼演老旦,自己先进工作者的荣誉、尖子演员的地位会不会为之动摇呢?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她想到,既然党培养我成为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给予我这样高的荣誉,自己又在团里担任演员队队长、团支部书记,就应该无条件地为党和黔剧事业做出个人的牺牲和应有的贡献,这才是先进工作者应有的品德,这才不辜负党的培养和期望。同时包珊的心里也明白,演老旦没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是抓不住观众的心的。要得到观众的赞扬,那就难上加难了。而当下黔剧老旦在创作上着笔不多,主角不多配角多,导演也不太重视,音乐设计上老旦唱腔的路子不宽,表演上也缺乏专门的老师指导。对包珊来说,演好老旦确实是困难重重的艰巨任务。然而最终她还是下定决心,服从组织的需要,把整个精力都投入钻研冷行老旦行当上,并立志要为黔剧老旦的表演闯出一条新路来。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小生和老旦的发声和演唱方法以及手、眼、身、步表现的方式都有极大的区别,表演形式上也分属两个天地。要想演好老旦,对饰演小生的包珊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她迎难而上,首先从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表演技巧入手。她考上了贵州工学院业余大学攻读文学艺术,自学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认真阅读《我的艺术生活》和《演员的自我修养》等经典著作。同时她还四处拜师学艺。赴杭州学习南昆,专心琢磨《三关摆宴》中老旦佘太君的表演技巧。她又到市京剧团拜老艺术家李鸿韵为师,得到李老师的真传。李老师把她在白芷芬老师处学演老旦戏的精髓,通过一出《岳母刺字》,将念白、唱腔、身段等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传授给包珊。此外还参加中央音乐学院王宝璋教授主办的讲学班,学习其咽音发声法,去省艺校向杜玺、彭友珊二位老师学习声乐等。包珊留心观看兄弟剧种的表演,留心各式老旦表演以博采众长……通过不断地努力积累,包珊饰演老旦,从开始找到入门的感觉,到打下老旦表演牢固的基础,终于能够塑造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老旦形象。此后,包珊除了得心应手地塑造十多个剧目的小生形象外,还成功地饰演了《佳期拷红》中的老旦崔夫人、《珍珠塔》中的老旦方母、《三关摆宴》中的老旦佘太君等三十几出戏的老旦、正旦角色。

1958年在遵义为邓小平总书记演出《渔郎与蚌姑》,她饰演了小生渔郎;1960年在贵阳为周恩来总理演出《佳期拷红》,她饰演老旦崔夫人,并在周总理身旁合影;1960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秦娘美》《张秀眉》《女矿工排》《红旗食堂》《搬窑》《佳期拷红》《黛玉葬花》等剧目,到北京向中央首长和首都人民作汇报演出,包珊参加了三台戏的演出,在《女矿工排》中饰演支部书记,在《佳期拷红》中饰演崔夫人,在《黛玉葬花》中饰演贾宝玉等等。参加团里的这些重大演出活动,对包珊来说,既是荣誉,又是鼓励和鞭策。

从20世纪50年代黔剧诞生到“文革”前,以刘玉珍主演的《秦娘美》拍成电影为标志,黔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戏曲界一般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誉为黔剧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黔剧的代表剧目是崔燕鹏主演的《奢香夫人》,包珊在剧中饰演马皇后。在这个时期,包珊还在《三拜堂》《汉宫女皇》《瓦窑案》《中秋月》《家庭公案》等剧中塑造了一个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老旦形象。她在塑造角色时用心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牢牢把握由内到外、由体验到体现的创作路子,读原著,看资料,悉心研究剧本中的人物,寻找生活依据,从角色的经历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与动作表现,揣摩角色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在自己的脑子里活起来。在塑造舞台形象时,总是在“各异、鲜明”上下功夫。在精气神方面,以情带声,声情交融。在唱念做打上,突出表现不同角色独特的个性,因此她在舞台上演得有情趣,有感染力,有艺术价值,从而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在这一时期,包珊把老旦的表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尤其“在建设黔剧老旦行当的唱腔方面颇有贡献”(参见《贵州戏曲大观·艺术家传》)。

包珊在《瓦窑案》《中秋月》《家庭公案》中塑造的几个人物都是五十岁左右的农妇,都具有朴实、善良、勤劳的共同特点。但由于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遭遇,也就具有鲜明的不同个性。包珊在演出时特别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表演自如,层次清晰且符合逻辑,在服装、道具、音乐等环节上,她也仔细把握,常常依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提出建议。如在《中秋月》中饰演钟大妈,她在围腰和衣肩上打了补丁,突出烘托了角色的身份处境。又如在《瓦窑案》中她饰演的角色被戏里事件压得喘不过气来,她则在道具上将提篮改为背篼,更加强了人物的被压迫感。再如在《家庭公案》中饰演的李大娘有一段重要唱腔,经过仔细推敲人物后,她向设计音乐的同志提出重新设计的意见,音乐改进后,这段唱腔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0世纪80年代,《中秋月》在贵州创作剧目会演中获奖,该剧由贵州电视台拍摄成电视剧时,制片主任张翰在第一次剧组会上说:“包珊同志刻画人物相当成熟,所以选她开机首拍。”包珊首拍后,全剧组都认为不错,使该剧一次性顺利拍完。《家庭公案》一剧在各地演出了近百场,包珊的表演场场感人,催人泪下。《瓦窑案》在贵州戏曲现代剧会演中获奖,时任省黔剧团团长的井立民在一次大会上说:“上海音乐学院表演系田教授看了以后对包珊的评价是‘表演朴实,突破了戏曲程式的束缚,以情感人,用心刻画人物,其唱腔颇有特色,是一位较有才华的演员’。”

几十年来在党的培养下,包珊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不断进步,无论演大戏还是演小戏,演小生还是演老旦,演主角还是演配角,也不论演出对象是中央首长还是普通百姓,她总是一丝不苟,用心去演,塑造了五十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她没有忘记引领她献身黔剧的父亲说的话:“既然献身黔剧,就要努力让她发扬光大。”她默默地为黔剧的发展辛勤耕耘,贡献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成为我省黔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1992年贵州省文化体系第一次评定艺术职称,包珊与本团三位同行首批评为国家二级演员,并成为贵州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基于党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包珊于1958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出席了北京的表彰会,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和贺龙副总理等中央首长的接见;1958年被省政府授予“贵州省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光荣称号;1959年被贵阳市妇联评为“贵阳市女革新手”;1960年被贵州省委评为“贵州省文化先进工作者”,出席了省文教群英会;1960年被贵阳市妇联授予“贵阳市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光荣称号;1961年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到贵州视察,在省体育馆作报告时表扬了包珊。退休后的包珊,享受着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在她八十岁寿诞时,其友人以一首小诗,赞扬这位黔剧名宿:

贵阳一中小才女,父辈引领兴黔剧;

生旦皆精亮舞台,献身艺苑有佳绩。

如今包珊已年逾八旬,然而她的黔剧情缘未了,仍然心系黔剧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年轻一代黔剧演员的成长。只要一提到黔剧成功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珊激动的心情就溢于言表。因为这凝聚着她父亲包净六等老一辈黔剧艺术家的心血,也蕴含着刘玉珍、包珊、余重骏等第一代黔剧演员的贡献。

黔岭星空:贵州老艺术家剪影.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