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孙荫亭 出色的合唱指挥家
所属图书:《黔岭星空:贵州老艺术家剪影.第五辑》 出版日期:2016-10-01 文章字数:3309字

孙荫亭 出色的合唱指挥家

潜心于儿童合唱艺术

大幕拉开了,灯光渐渐照亮了整个舞台。贵州广播小花合唱团的50多名小歌手身着民族盛装,组成三朵“花蕾”,格外惹人喜爱。身着黑色燕尾服的孙荫亭踏着报幕小姐的话音走上台,面向这三朵“花蕾”。他的双手和着钢琴声不停地变换着手势。三朵“花蕾”三个声部,在孙荫亭忽扬忽抑、忽顿忽挫的指挥语言引导下,时而交错、时而响应。那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串串乐音渐渐地把听众带进了一个似幻似真的世界中去。随着旋律的起伏流动,孙荫亭的脸部表情变化着,像呼唤、像呐喊、像倾诉、像表白,有时又像喃喃自语,有时又像娓娓道来。他的手有如画家在泼墨作画,所到之处,高亢浑厚的和声是尽情写意,悠然隽永的余音是细腻工笔……

谢幕了,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艺术家秋里观看演出后在文章中写道:“童声合唱过去有过‘真假声’之争,现在问题解决了。这就是要童声(真声),也要‘假声’(科学的方法)……贵州广播小花合唱团的演唱,已达到国际水平。”音乐家瞿希贤、严良堃、吕骥、郭淑珍以及苏联的杜马舍夫,对小花合唱团的演唱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肯定了孙荫亭在合唱方面做出的贡献。1992年,孙荫亭被增选为全国合唱协会理事,同年被选为全国童声合唱委员会常委。

孙荫亭早在学生时代就已迷上了合唱艺术。1958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来到贵州省歌舞团后,他潜心于合唱方面的研究。80年代后,他把多年的声乐舞台经验与自己喜爱的合唱艺术结合起来参与社会实践。他把国内知名的合唱艺术家请来贵州实地指导,他本人也应邀到省外辅导排练、讲学、交流研讨等。采用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既推动和促进了贵州合唱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同时,也丰富了他的合唱指挥艺术。1991年,由他指挥的贵州广播小花合唱团首次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在北京亮相并获奖,震惊乐坛。由他指挥的贵州广播小花合唱团、贵州省老干部合唱团、贵阳市教师合唱团、清镇电厂工人合唱团、贵阳市工人文化宫合唱团相继在国内赛场上频频获奖。

孙荫亭在排练之前,要仔细查阅歌曲的创作背景和产生的影响,理清歌曲的感情脉络。排练时,通过明暗、动静、内外等对比,注重旋律、和声、复调的运用,强调感情、节奏、速度、力度、和谐、声部平衡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群体意识”,边讲边唱,运用丰富准确的手势语言,表现出“声是本、情是魂”的艺术魅力,让歌者在旋律中产生想象和联想,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他辅导的许多人,虽说都是声乐爱好者,但由于声乐基础不一,差异较大,合唱时往往不和谐。面对这种情况,他很有耐心地针对歌者不同的情况,反复讲解如何发声,如何表达歌曲感情。当大家都能按歌曲要求唱好各自的声部时,他疲惫的脸上才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孙荫亭对童声合唱艺术有深入的研究。他曾于2009年12月8日在《中国艺术报》的“艺术教育”专栏发表过一篇题为《让歌声走进孩子们的心里》的文章,论述了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他认为,合唱艺术是教会孩子们做人的艺术,因为,合唱是嗓音和语言相结合、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的群体音乐艺术。“嗓音和语言相结合,表达感情、塑造形象”是它的宗旨、它的目的。而“群体音乐艺术”则是指合唱艺术是群体合作艺术,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一个“合”字,这要求合唱团员首先要有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任何一个合唱作品的演唱过程中无不在体现人与人之间最真诚、最美好的团队精神。在合唱里面没有“我”,而只有“我们”。因此在青少年当中开展合唱艺术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们在歌声中得到快乐,更能帮助他们完善自我,学会做人。

总结童声合唱的成功经验,孙荫亭说只要具备“三心二意”就可以唱好歌曲。“三心”是平常心、自信心、全身心,“二意”是真情实意、诗情画意。只要做到这“三心二意”,唱歌就不再是简单的发声,而是深情的唱歌了。

痴情于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我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这些年,侗族大歌从贵州的乡野间走到了炫目的国际国内舞台上。

提到侗族大歌,人们就会想起孙荫亭。1959年他到贵州侗乡采风时,第一次接触到了侗族大歌,听到如此优美的旋律,这位艺术家陶醉了。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后来,他扎根于侗乡,把学院派的声乐技巧与原生态的唱腔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侗族大歌进行艺术化的提炼,使得原生态的歌唱旋律有了高低错落的起伏,表演起来有主有次,重点突出。他使用娴熟的声乐、音乐剧表演技巧把侗族大歌改编和包装成了成熟的艺术作品。孙荫亭指挥的侗族大歌合唱团参加世界合唱比赛获得两项金奖。2001年7月,孙荫亭率侗族大歌童声合唱团赴香港参加第二届国际童声合唱节,交流演出后孙荫亭针对贵州的合唱、民歌发表了演讲,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孙荫亭,工作以后先后担任过独唱演员,表演过音乐剧,接触指挥是在组织合唱之后,他坚持“发声方法为作品服务”的指导思想:“发声技术远远不能解决歌唱艺术的全部问题,它仅仅是个基础,把统一的声音和作品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歌唱艺术。”有了这样的原则,孙荫亭在歌唱的表现形式多样性方面的探索称得上独树一帜。研究并爱上侗族大歌这种表演形式之后,他把自己多年从事声乐、音乐剧创作演出的经验全部倾注到原生态音乐的表演指导中。他打破了传统的舞台合唱形式,把侗族大歌的表演舞台无限延伸,让合唱队员从观众中唱着歌走到舞台上,巧妙地把观众也融入表演中,把侗族大歌讴歌劳动、讴歌自然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饭养身、歌养心”,侗族人民离不开歌唱。古往今来,打动人心流传千古的音乐作品共同的特点就是“我口唱我心”,真心实意的歌唱,诗情画意的表达,是侗族大歌的特点,也是孙荫亭编排指导侗族大歌的宗旨。

说到为什么会钟情合唱艺术,孙荫亭说,他的合唱启蒙是教堂的唱诗班。他小时候,有一次路过一座教堂,被教堂里传出的悠扬的赞美诗歌声打动了。他不由自主地走进去,聆听那天籁般的音乐,也正是那时,他心里埋下了合唱的种子。后来,他发现童声合唱跟自己听到的美妙的赞美诗如出一辙,所以,他开始组织侗族大歌童声合唱团到各地演出。孩子们清澈干净的童声、朴实无华的表演征服了国内外的观众。

2009年,孙荫亭开始组织中老年合唱。他指挥合唱有“三头”原则:“声音上眉头,气息松喉头,感情在心头”,这就解决了唱对、唱准、唱好的问题。当演唱者学会了科学的发声,再加上准确的情感表达,情、气、声结合到位了,演绎出的合唱作品就感人肺腑。孙荫亭带领团队参加了北京夕阳秀中老年文化事业发展基金会在台湾举办的合唱节,极具民族特色的表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活到老,唱到老。孙荫亭希望为中老年合唱艺术多做工作,他希望更多的中老年人了解音乐、爱上艺术,他希望每一位老人都能在音乐中释放自我,安享晚年。他说合唱是人类最美的情感沃土,他将在这片沃土上继续辛勤耕耘,用指挥棒抒写他从音符中获得的快乐,用优美的旋律表达他对生活深挚的热爱。

黔岭星空:贵州老艺术家剪影.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