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铎 浩瀚音乐海洋里的一颗小贝
我从事音乐工作50多年,弹得一手好琴,现为国家一级作曲。在贵阳市评剧团乐队任演奏员,担任评剧伴奏。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大潮中,挑起马灯上过山,背起戏箱下过乡,登过大舞台,上过泥草台。认真弹琴之外,写过唱腔,创作过歌曲,搞过灯光,画过布景,当过演员,演过小品。我这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拧在哪里。
自己酷爱音乐,从不放过宝贵的学习机会。我的学生时代在贵阳市第六中学度过,幸得杜玺老师、彭友珊老师引入音乐之门,从此便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1960年进剧团以后,得到胡启文老师、袁家浚老师教导。在评剧团乐队工作期间,在良师益友曾建雄先生指挥的乐队里工作多年,深得其教诲与指导。我勤奋好学,从不放过学习的机会。施光南先生来贵州讲音乐创作课,入场券很紧俏,我想方设法争取参加,确实也受益匪浅。
多年来我读过许多音乐书籍:缪天瑞的《基本乐理》,以及《音乐知识》《中国民乐配器法》《和声写作基本知识》《律学》《乐器法守则》《管弦乐队配器法》《多声部写作教程》《怎样为歌曲配钢琴伴奏》等数十本专业书籍。我从未上过音乐院校,都是自学,所以有时只是囫囵吞枣,但还是写了三万多字的笔记。可惜多次搬家,这些笔记连同所写的十几个相声小品、贵州方言顺口溜和一些歌曲都丢失了,还真是可惜。我自学了常规的配器、和声写作、作词、作曲、五线谱等方面的知识,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评剧团乐队任职的数十年里,我与评剧老艺人郝明楼、郭定臣、周志英、张朴贞等合作,拟写了评剧唱腔数百段。这些谱本,演出时都用了,时间长了也未保存下来。但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向这些老艺人学到了不少中国传统音乐的技法和宝贵的经验。
退休以后,我不计报酬,仍致力于音乐创作和群众音乐辅导工作。我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作词作曲、配器,创作歌曲、合奏曲、独奏曲数十首,编写总谱数十个,写分配数千页,加上原来写的相声小品、贵州方言顺口溜等,资料重达四十多斤。好多节目在省、市、区舞台上演出。各种大小型演出加起来可能有上百场,一些演出活动和歌曲等都曾被《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贵阳晚报》《贵阳文艺》等报刊以及贵州电视台、贵阳电视台报道过。贵州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南明河·母亲河》的主题曲《爱护我们的母亲河》即是由我作词作曲,纪录片曾在西部十一个省级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播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退休后,我一直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除坚持学习和创作外,还经常参加一些业余民乐团队的排练和辅导工作,参加和指挥过的民乐团队有十多支。如乌当区音协民乐团、古藤民乐团等。在全省首届民乐大赛上,我参加的铁路乐团获金奖,我指挥的新天高新文工团演奏我创作的大型民乐曲《好花红》获铜奖,我指挥的古藤民乐团获优秀奖。我指导的乌当区音协民乐团到香港参赛荣获金奖。我参加的一些大中型社会活动也受到有关单位和群众的好评,如“贵州省民革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晚会”、贵州省残联助残活动音乐会、贵阳市侨联迎新春联谊音乐会、贵阳市委宣传部委托乌当区政府主办的“七夕晚会”、乌当区“三月三新堡布依族大型歌会”、乌当区全国助残日音乐会等,都受到各级政府的肯定,多次荣获政府给予的“百花奖”。
2015年9月23日在贵州省京剧院国艺剧场和2015年11月16日在儿童剧场,由贵州省老艺术家委员会主办,古藤民乐团承办的“胡铎先生贵州贵阳专题作品音乐会”在贵阳市文化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我省著名作曲家孙承禧老师等著文对音乐会给予肯定。
为纪念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我写了新歌《孙中山先生我们向您致敬》在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晚会上演出。
我还为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的电影《大爱回家》写了一首主题歌《星星依偎在月亮身旁》。我有幸生活在音乐里,工作在音乐里,追求在音乐里,也快乐在音乐里,愿我这颗小贝退休后仍然畅游在浩瀚的音乐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