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坤 在音乐中耕耘人生
在贵州这个原生态音乐资源十分丰富的西南省份,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活跃着一位声乐导师,50多年的声乐教育实践,使他成为众多为新中国音乐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教育家中的佼佼者。他就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第三届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贵州省著名声乐教育家沈健坤教授。
天资聪颖的沈家后生
1939年,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正处于战乱之中。这年冬天,上海卢湾一户贫穷的沈家,迎来了老四的诞生。父亲为他起名“健坤”,只是希望他日后身体健康,有一定魄力,能幸福成长,并无厚望。虽然生活艰苦,但沈健坤的出生,还是给这个贫寒的家庭带来了温馨与慰藉。
可是,命运多舛,沈健坤五岁时,父亲便因病离他而去。母亲靠帮人缝补衣服、摆小摊养家糊口,两个哥哥才十多岁,就先后到一家药店和一家五金店当学徒工,姐姐也到棉纺厂当童工,沈健坤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艰难成长。
家贫出才俊,豪门纨绔生。生活的艰辛,培养了沈健坤刻苦的品行。沈健坤从小读书就很用功,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上排前三名,老师评价他品学兼优、天资聪慧,学校也按规定给他减免学费二分之一的奖励。
沈健坤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很喜欢唱歌。小学三年级时,音乐老师带沈健坤参加了上海卢湾区少儿独唱比赛。为鼓励沈健坤,老师在赛前还专门给他吃了一个生鸡蛋。比赛结果出来,沈健坤得了第一名。从此后,沈健坤对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除了偶尔和同学们踢踢小皮球、跑跑步以外,就是喜欢唱歌。
15岁那年,沈健坤参加了上海黄河业余合唱团,成为团里的一名男高音歌手。一位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老师担任声乐训练与指挥。沈健坤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呼吸、共鸣的产生和运用等发声方法上受益匪浅,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其间,沈健坤还参加了上海卢湾区工人业余合唱团,在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三年级学生吕属中(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首席指挥)的训练下,多次担任合唱团的领唱及男声表演唱,同时,学习到了许多指挥方面的基础知识,为日后的指挥打下了基础。进入中学,沈健坤就经常在班里及学校组织的课余合唱团里担任指挥,排练节目、教唱歌曲,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情谊,毕业五十年校友聚会时,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回忆起当年在一起排练《黄河大合唱》《蝶恋花》等歌曲时的欢快情景。
高三那年,上海乐团合唱团举办了一期合唱、独唱培训班,沈健坤通过考试并被录取,师从女高音歌唱家孙锦绅先生学习声乐,师从著名指挥家司徒汉先生学习合唱指挥。因为家距离培训班较远,每次去合唱团学习,为了节省车费,也为了锻炼身体,沈健坤都是从家里长跑8公里到培训班参加学习,从未迟到和缺课。经过在培训班三个月的学习培训,沈健坤在声乐和指挥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沈健坤已被上海乐团合唱团录取,但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及全国九所音乐学院在上海音乐学院联合招生,沈健坤选择报考更具名气的上海音乐学院(以下简称上音),经过初试、复试和三试,沈健坤被上音录取了。
在上音学习的日子里,沈健坤先后师承女高音歌唱家高思聪教授和著名声乐教育家、声乐系副主任、资深教授劳景贤先生学习声乐,在他们的指导下不断进步。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专业理论书籍和乐谱极少,而且售价相当昂贵,沈健坤买不起。但只要图书馆里有,沈健坤就去图书馆或阅览室借阅,或者想方设法从高年级同学那里把资料借来,然后手抄下来保存好。有时候演唱的曲子和谱子的声调不一样,需要重新延调抄谱,这是既费事费时却又必须要做的一门功课,哪怕夏天时抄得满身汗流浃背,冬天时抄得手指麻木,沈健坤都从不懈怠,都能在老师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并做到手抄谱子工整、规范,常常受到主课老师和钢琴伴奏指导老师的表扬,同学们还常常借用他的手抄曲谱,有的同学还把他的手抄曲谱留作纪念。直到现在,沈健坤还精心保存着两大厚本当时手抄的五线谱歌谱,这些歌谱成为沈健坤宝贵的教学资料。后来到了贵州,为了激励学生,沈健坤还常常向学生们展示这些宝贵资料,学生们对他很钦佩。
音乐艺术的源泉在生活,在人民中间。沈健坤对此深有感触。他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下工厂、到农村的“六边”活动,在活动中边学习、边生适,边劳动、边采风,边创作、边演出,认真体察民情,培养高尚情操,认真向民间艺人学习,促进自己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在上音,相互学习已成为一种习惯。高年级的同学往往是低年级同学求知的对象。沈健坤读高年级时,对低年级同学的求知欲望非常支持,从不拒绝,经常辅导低年级同学学习声乐,还常常对一些业余声乐爱好者进行辅导,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演唱的心得体会与他们交流,同学们都称赞他是“不是老师的老师”。
沈健坤一直有当声乐老师的理想。他除了在专业上积极努力外,对各种有关声乐教学的资料都奉为至宝。在上音学习期间,他就积极收集了上音声乐系制定的教学大纲以及各年级使用的声乐教材。这些资料,在沈健坤日后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后来在贵州省艺术学校工作期间,沈健坤就主动将这些资料提供给学校及声乐教研组作教学参考,老师们都很感谢他。贵州省艺术学校升级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后,沈健坤又把收集到的上音声乐表演专业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等宝贵资料毫不保留地提供给贵大艺术学院声乐教研室,对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艰苦岁月中的热血青年
1965年,沈健坤的大学生活以优异成绩结束。他向学院主动提出:“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学院分配沈健坤到贵州工作。虽然贵州对沈健坤来说遥远而陌生,但想到自己的愿望就要实现,可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抱负,他飞快地跑回家里,向家人报告这个喜讯。尽管一家人将要分别,但家人都很支持沈健坤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们没有想到,从此沈健坤就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留在了贵州,贵州成了沈健坤的第二故乡。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历了极其艰苦的困难时期,贵州这个西南的边远省份,人民生活更加困难。沈健坤带着满腔热情,踏上了前往贵州的行程。1965年的贵州,交通极为不便。从上海到贵阳,沈健坤坐在硬座车厢里,一坐就是三天两夜,困了只能靠在硬邦邦的座椅上休息。尽管如此,沈健坤怀着欣喜的心情,一路上观赏着陌生而又神奇的山川景色,幻想着即将生活、工作的贵州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贵阳终于出现在沈健坤面前。眼前的贵阳,最醒目的建筑是邮电大楼,也才七层。贯穿全城的中华路,不过六七米宽。路两边的房屋又矮又旧,大都是灰条木结构的二层楼,市中心的百货大楼虽然人气较旺,也只有五层。通往市中心的道路全是砂石路,坑坑洼洼的,车行和人行都很不方便。很多路面都是石块铺就,由于年代久远,大都高低不平。沈健坤即将工作和生活的贵州艺术学校,更是显得简陋,地处城市边缘,连个校门都没有,沈健坤被安排住在学校礼堂前一座两层小楼内。一层是教室,二层住宿。房间似乎很长时间无人居住了。门上画着一个骷髅,屋内四周墙壁上挂满了蜘蛛网,楼顶是用芦席盖上的,下雨时,常常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条件十分艰苦。面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沈健坤选择了适应并尽力逐步改造。稍加整理后,沈健坤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在这里一住就是20多年。
教学生活的良师益友
20世纪60年代的贵州艺术学校,中专音乐专业有个艺术普及班,有个大专班,当时主要是培养普及人才。因此,沈健坤到校后,除了教声乐、合唱外,还担任舞蹈基础训练课的钢琴伴奏。学生们学习很努力,沈健坤心情也很舒畅。但是,“文革”期间,教学工作受到冲击。艺校老师们先后被派到贵州兴义、普安宣传中央文件精神,从大队部到公社,搞“斗批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吃的是苞谷饭,菜是霉豆腐蘸辣椒水,住的小茅草屋紧挨着牛圈。农村生活虽然艰苦,却锻炼了沈健坤的意志,加深了他对农民群众的感情,拉近了他和农民的距离。他决心要尽自己的努力,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出贡献。“复课闹革命”后,老师们回到学校,重新开始上课时,沈健坤表现得更加投入,他想努力把失去的时间弥补回来。
80年代中期,贵阳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学院都恢复了艺术系,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贵阳女子专业高中开始招生。沈健坤除了在艺校任教外,还被上述学校聘为声乐指导教授或特聘教授,承担这些学校的声乐教学。1986~1998年的12年间,沈健坤身兼数职,既担任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又负责声乐、合唱的教学工作。1997年,贵州艺专合并到贵州大学,改称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退休后,沈健坤被返聘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贵阳几所大学艺术系的生源素质条件普遍都很好,沈健坤倾尽心力,积极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很快脱颖而出。
面对众多求知欲望十分强烈的学生,沈健坤深知每位学生的嗓音条件、音乐基础、文化修养、性格、悟性、特长、接受能力都不同,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上,不应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不能用一种规格、一种模式、一种要求去教所有的学生,在一个学生身上成功的经验,也不能在所有学生身上照抄照搬,必须“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有特色的音乐人才。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除了汉族外,还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回族、仡佬族、壮族、瑶族、满族、白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已成为祖国音乐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沈健坤任教时,就有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慕名而来求教于他。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沈健坤十分尊重他们的民族个性、文化个性,把共同繁荣祖国的声乐事业作为师生的努力方向和共同目标,注重保留原有演唱风格特色,努力避免歌唱方法与演唱风格的单一化,引导学生努力追求符合自身特点的歌唱风格,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格的学生充满独特的个性魅力,百花齐放、千姿百态,推动声乐的民族风格与技术多元化相结合发展。
沈健坤有一种“爱满天下”的师德观,他常常对身边的同事们说:教学生首先要爱学生,一个不肯对学生奉献爱心的人怎么能在教育岗位上敬业、乐业、精业?
在生活上,沈健坤对学生体贴关怀,无微不至。学生生病了,他把熬好的汤药送到床前;对待贫困学生,他常常以衣物相赠,尽力减轻学生的后顾之忧。有一位从50多公里外走路前来求学的学生,鞋子都磨破了,沈健坤就买了一双崭新的皮鞋送给他。对于远道而来的求学者,若因学习耽误了回程的时间,沈健坤就会热情地让他们住在自己家中。
在教学中,沈健坤经常告诫学生音乐艺术也要创新。他告诫学生,凡是模仿性强、依赖性强,既不重视基础训练,又不刻苦用心,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是难于成才的。学生们在沈健坤的教导下,专业水平和道德品质都得到提高。
声乐领域的春华秋实
沈健坤1965年到贵州,至今已50余年。他用半个世纪的勤奋坚持,换来了春华秋实。50年声乐教学,沈健坤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全国有名的歌唱家、人民喜爱的歌手、文艺团体的独唱演员、基层文艺单位的音乐骨干和高等艺术院校及中学的音乐师资。其中有100多人次分别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全国少数民族青年歌手独唱比赛、波兰国际民族歌手独唱比赛等各级各类声乐比赛中获得“金奖”“金凤奖”“金黔奖”“银奖”“银雀奖”“银杖奖”等奖项。他们当中,成绩斐然的有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群琪、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惠冬、吴企善,以及在维也纳国际声乐大赛上荣获一等奖的詹曼华、上海民族乐团青年歌唱家王静等。有数十名学生后来评上高级职称,有的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有三位在部队工作的学生享受副军级文职待遇。
2005年7月,沈健坤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指导节目获全国第一届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
2006年,沈健坤荣获贵州省委宣传部颁发的“为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贵州代表队的组织参赛工作做出贡献荣誉证书”;
2006年至2012年,沈健坤先后三次荣获国家及文化部、教育部颁发的“全国艺术人才选拔音乐奖声乐专业优秀辅导教师金奖”证书;
2008年5月,沈健坤荣获贵州省委宣传部颁发的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贵州电视台代表队参赛工作“先进个人”证书。
此外,沈健坤还荣获了全国“桑塔纳杯”歌手比赛伯乐奖,多次被邀请担任贵州省及贵阳市重大声乐、合唱大赛及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五个一工程”和政府组织的全省优秀歌曲作品评奖活动的评委。
沈健坤教授的事迹已编入《中国专家大辞典》第十一卷、《中国文艺家传集》第二卷、《中国当代音乐家名人大辞典》《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大学校长名典》《贵州省优秀教师名典》等书籍。
沈健坤从教50周年时,贵州省仁爱助学公益协会为他举办了“春华秋实”音乐会,以王红星、张惠冬、吴企善、孙晓岚等著名歌手为代表的来自全国的十余名学生,向沈健坤表达了深深的敬意,祝福这位年过七旬仍然在声乐讲台上耕耘不歇的老师,用歌声、用感激之情,为他送上了诚挚的礼赞。
2015年9月,活跃在香港的著名歌手、著名影视配音演员黄河在贵阳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让我们在音乐中温暖重逢”的音乐会,以表达对沈健坤等恩师及昔日友人的幸福感怀。当黄河与沈健坤在台上热情相拥时,那情景,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崇敬、眷恋之情,演绎到了极致,观众以热烈的掌声表达由衷的赞誉。
是的,让我们永远记住以沈健坤为代表的这些为共和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勤奋耕耘、无私奉献的人们,为他们树一座“德艺双馨,教苑楷模”的丰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