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宗佑 饰演贺龙军长的艺术家
这是一群艺术家的聚会,他们虽然早已白发苍苍,但风采依然不减当年。
这是当年贵州省话剧团演员培训班的一、二班学员为纪念开班五十周年而举行的一次聚会,地点就选择在贵阳近郊香纸沟。
得知夏宗佑老师夫妇也在,我心里分外高兴。自他1978年从贵州省话剧团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后,仔细算算,我们已有三十余年未见面了。
虽已立秋,除早晚凉爽以外,山沟里暑气却有增无减,但比起市区却凉爽极了。晚饭后,小小的农家庭院里,当年演员培训班的成员聚在一块,叙述着当年的逸闻趣事、别离后的思念之情。
夏宗佑老师1938年生于北京,从小就随父亲来到贵阳。在贵阳市第一中学读书时,他喜欢运动,原先想当一名专业的篮球运动员,因热爱表演,1960年进了贵州省话剧团,当了一名演员。
稳重、谦和还有些厚道是夏宗佑老师给我的印象。虽然他已在银幕上驰骋了30多个年头,扮演过不同类型的角色,在影视界早已有了不小的名气,可对我仍然是那么热情、随和,丝毫没有大牌演员的架子。
在与夏宗佑老师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对妻儿的思念常溢于言表。当我问及他儿子是否继承他的事业时,他笑着说:“印象中的儿子,是一个因父母经常同时出差拍戏,脖子上吊着一把房门钥匙的小男孩……现在儿子长大了,我尊重他的选择。”
他还谈到了当年就读的贵阳一中。优雅而宁静的校园,校舍错落有致;大礼堂古朴典雅,让人羡慕的足球场延伸到河岸;岸边绿树成荫,南明河似软缎环绕学校;渡口边一条乌篷船在碧波中轻轻摇晃,摆渡的老船工,不分刮风下雨,每天都热心地划这条乌篷大船送同学们过河,要不是涨大水冲走了船,这船应该是贵阳一中的骄傲。
他还谈到了50年代的南明河。河水明澈如镜,夏天戏水,是一中学生的一大乐事。他在这里学会游泳,学会后鼓足勇气横渡深水区,甚至放学后单手举起衣服、书包横渡。一中的天然泳池,锻炼了他的勇气和技巧,也锻炼了他的恒心和体魄。
他又谈到当年贵阳一中开展的体育活动,谈到同学们自编自演的话剧,谈到了贵阳一中的教育。离开母校近五十年,在母校生活的点滴早已铭刻在心。他忘不了哺育他的这方乐土,忘不了那些诲人不倦的师长,忘不了河边的鸡爪树和秋风吹落的梧桐籽,忘不了那些晚会、球赛、摆渡船……他真想再回到那美好的学生时代。
熟人见面自然分外亲热,问寒问暖一番后话题自然转向他参演的影视作品。1975年,话剧《云顶山》赴京参加调演时,他被西安电影制片厂《开山的人》摄制组看中,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拍摄了20余部电影、电视剧。
1979年,他首次在《忠诚的战士》一片中饰演贺龙,遗憾的是影片因故夭折。直至1983年元月,《贺龙将军》决定开拍,才彻底实现他塑造这位驰名中外的军事领袖的夙愿。出演《贺龙将军》时,夏宗佑老师43岁,有着扎实的表演功底,在贵州省话剧团已多次担任主演。
随后夏宗佑老师告诉我,打从确定他来扮演贺龙军长那一刻起,他心里就从未踏实过!尤其《贺龙将军》初拍阶段,他一味地追求“形似”,手势、步履、语气等等,竭力机械性地模仿,可结果反而走了弯路,“形似”成了“形式”。
他多次去贺龙元帅家,访问贺龙元帅夫人薛明同志和次女贺晓明,还访问过元帅的保健医生、警卫员,以及元帅的老部下、装甲兵副司令顿星云同志、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同志,他们都非常热忱地接待他,告诉他贺龙元帅的许多往事。为了更好地把握贺龙元帅的性格特征,他到南昌、到洪湖,一直去到了元帅老家湖南桑植县洪家关,访问了元帅的妹妹贺满姑的儿子,并幸运地见到了当时已九十高龄(1979年),当年与贺帅一起“两把菜刀闹革命”的韦寿荣老人。这一切都使他受益匪浅!
此后,在严寄洲导演的启发下,夏宗佑这才明白:不可能完全“形似”,却完全可以追求“神似”的道理。
经过刻苦努力,他终于甩掉束缚手足的“拐棍”,一切从“特型人物”出发,调动了自身的能动性,表现出了军事领袖的思想与灵魂……
讲到这里,夏宗佑老师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在《贺龙将军》的摄制过程中,我时常被热忱的观众围观,他们争相与‘贺龙将军’合影留念。更让我开心的,是得到了《可爱的中国》的作者方志敏烈士的儿子方兰的认可。”
他还对我讲,他深知观众是将对贺龙将军的崇敬、缅怀之情,倾注到他的身上,对此,他真是自愧内疚不已,自己仅仅是领袖人物的银幕体现者,切勿沽名钓誉、忘乎所以……
在香纸沟的石板路上散步时,他又回忆起当年在贵州省话剧团的许多趣事。当年孩子还小,每天一早就要匆匆忙忙送儿子上学,然后匆匆忙忙排练,之后又匆匆忙忙进制景车间捡废木料当柴火,匆匆忙忙吃完饭后下午的排练工作又开始了,晚上要辅导完儿子学习后才可以休息。但孩子懂事,中学、大学期间都是三好学生、学生干部,还代表广州大学生赴香港参加大学生辩论比赛,获得过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现在是一家公司的CEO……虽然当时觉得很累,但很充实。
讲到他所获奖项时,他谦虚地笑笑,然后告诉我:1981年在《贺龙将军》中饰贺龙,获百花奖提名;1985年《草莽英雄》获首届电影表演学会奖;1987年电视剧《铁道上的颤响》获十佳提名;1990年《月随人归》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提名……